当前位置:首页 >> 新视角 >>“邻避效应”与能源转型

“邻避效应”与能源转型

时间:2013-08-13 10:33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管克江
德国政府近来摊上了烦心事。两年前,由于民众强烈的环保意愿,总理默克尔改弦更张,决定到2022年彻底弃核,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达到35%,到2050年不低于80%。不过,一些民众的环保呼声,却让能

  德国政府近来摊上了烦心事。两年前,由于民众强烈的环保意愿,总理默克尔改弦更张,决定到2022年彻底弃核,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德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达到35%,到2050年不低于80%。不过,一些民众的“环保”呼声,却让能源转型横生枝节。

  德国原本计划使风电成为可再生能源主力。鉴于当前海上风电造价过高,技术难以突破,准备将岸上风电作为发展重点。可是,岸上风电却遭到抵制。德国有700多个市民组织反对“风电机森林”,要求重估能源转型路径。他们认为,风电的噪音、视觉阻碍和电力辐射等影响了周边环境。“反风电”虽未成主流民意,却在政坛引起骚动,连一向以环保为己任的绿党也左右为难。

  可再生的风电竟然被贴上“不环保”的标签,让政府始料未及。支持能源转型的政治家纷纷发表言论,强调发展风电功在下一代。风电企业则采取多种修补措施,比如给发电柱漆上绿色条纹,使风电机同周边环境更协调等。还有民众用亲身经历证明风电对环境的影响微乎其微。媒体则纷纷反思,认为当初政府“弃核”决定过于仓促,设定的能源转型时间表过于仓促,民众准备不足。“民意纷争”凸显政府对民众心理变化估计不足,应对和解释工作滞后。

  值得深思的是,多次民调显示,近70%的德国民众愿意在住家附近建可再生能源电厂,支持建太阳能光伏电站的比例高达77%,但风电站的支持率只有36%。造成这种背离的原因之一是社会学的“邻避效应”,即“建风电站可以,但别在我家后院”。

  “反风电”请愿只是德国能源转型困境的一个缩影。更遭诟病的是电网建设的滞后。太阳能和风能受天气变化影响巨大,德国政府面临的问题也多种多样:如何保证电网根据天气波动智能调整?新建近20万千米的供配电网络需投资400多亿欧元,这笔资金从何而来?这样一个宏大的能源目标,在面对业内人士的纷纷抱怨时,政府部门却推不出行动路线图。此外,政府突然“弃核”让几大电力企业损失惨重,赢利能力骤降,难以放手投资可再生能源。由于输电能力不足,很多岸上风电站被迫空转,多个海上风电站的建设项目搁浅。

  德国政府何尝不清楚面临的诸多挑战?但建设一套周密、庞杂的新能源体系绝非易事。联邦与州、政府和企业、团体与个人,利益诉求不同,意见立场迥异,难以面面俱到。难怪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克里斯托弗·库克说,德国的能源转型给其他国家提了个醒,完全放弃传统能源固然美好,但梦想仍需一步步实现。

  《 人民日报 》( 2013年08月13日 21 版)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陈诚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9-16 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