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视角 >> 说中国话做中国菜嫁中国人

说中国话做中国菜嫁中国人

时间:2013-08-08 11:31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丁 刚 刘 歌等
图①:6月28日,25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牧阳在江苏南通的一家餐厅打工。 图②:7月4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留学生毕业典礼上,非洲留学生欢庆毕业。 新华社发 版式设计:蔡华伟 吸引外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公共

  

 

  图①:6月28日,25岁的巴基斯坦留学生牧阳在江苏南通的一家餐厅打工。

  图②:7月4日,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留学生毕业典礼上,非洲留学生欢庆毕业。 新华社发  版式设计:蔡华伟

  吸引外国学生学者来华留学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时期公共外交和人文交流的重要内容。60多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来华留学奖学金的投入,不断调整奖学金的结构和重心,来华留学人员的数量越来越多、教育质量越来越高。从过去中国政府热情地“请进来”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出资将本国学子“送进来”,来华留学热潮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中国不断提高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互动瓦解“围城”

  丁 刚

  从“中国留美第一人”容闳赴美求学到现在,差不多已有160年了。这160年来,去美欧留学的潮流除了在建国之后有过大约20多年的间断外,一直在奔流向前。“留学报国”是几代中国青年的梦想与追求。

  但是,近10多年来,一个反向的留学潮初露苗头,到中国留学的美欧学生渐渐多了起来。在中国高校的校园中看到高鼻子、蓝眼睛的“洋学生”,再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2009年,美国总统奥巴马更是提出了要在4年内派遣10万名学生到中国学习的倡议。有中国学者借用钱钟书先生《围城》中的名言,来形容大洋两岸越来越渴望了解对方的青年学子的心态:被围在中国教育里面的人想出去,被围在中国教育外面的美国人想进来。

  “围城”在互动中瓦解。虽然相比之下,中国走出去的留学生现在还要远多于从外面走进来的,但“走进中国”的需求,100多年来首次出现了变化,单向的流动开始向双向转变。

  以往我们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要远大于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这样的表述常被用来说明中美相互认知的差距。不过,其背后的意味,并非只是对两国民众对对方国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的比较,也反映了地位不同造成的相互认知需求的不平衡。中国人需要更多了解美国,而美国人可能未必需要像中国人了解美国那样去了解中国。

  美国亿万富翁苏世民先生今年在清华大学设立了奖学金,每年资助全球200名学生到中国留学,其中主要为美国学生。苏世民对设立此项奖学金的初衷,有非常简单明了的解释:因为“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几乎一无所知。”对此 ,美国的很多有识之士都深有同感。美国学者汤姆·沃特金斯在最近一次访华之后,更是用“很危险”这个词来形容大多数美国人对中国了解甚少的现状。越来越多的美欧人士清晰地认识到,如果对中国的知识依然停留在过去而不变,终将会影响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在美国颇为走红的华裔“脱口秀”表演者黄西,则用了这样一个精彩段子来“影射”未来的变化:儿子有时候问我,“为什么我要学习两种语言?”我告诉在美国出生的儿子,“当你成为美国总统的时候,你需要用英文来签署法律文件,用中文跟你的债主谈判。”黄西讲这个段子的时候,正是美国媒体炒作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主之时。

  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始终是影响国际学生流向的主要原因。而教育的交流反过来也会对全球舞台上的角色地位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有的时候,这种变化可能很细微而不易察觉,或者只不过是几个或几十个青年去国外留学,但它却会慢慢地改变交流双方的相互认知,甚至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国家与世界的长远关系。


  提升就业竞争力

  本报驻比利时记者 刘 歌

  受欧债危机影响,比利时青年人就业情况连续几年一直“惨淡”。比利时联邦政府经济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有将近2.8万名比利时大学毕业生在国外就业,比往年增加了70%。为此,比利时的瓦隆区政府推出了“奖学金”工程,即政府出资给应届毕业大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奖学金或者实习的机会,其中的“金砖奖学金”项目,办得有声有色。

  瓦隆区与弗拉芒区、布鲁塞尔区组成了比利时的三大行政区。瓦隆就业与培训总署的语言培训部主任穆莱德·莱比达尼对本报记者说,“金砖奖学金”是由瓦隆区政府专门拨出预算、为瓦隆区应届大学毕业生或毕业后1至3年但仍未找到工作的待业大学生提供的“实习奖学金”,让他们到中国、俄罗斯、印度和巴西4个国家的对口专业岗位实习、生活。

  “奖学金”不仅包括入选学生在学习、实习期间的食宿生活费,还包括往返机票、签证等相关费用,真正“包干”到每个学生。负责该奖学金的教育官员告诉记者,品学兼优、又有志于学以致用、愿到国外“闯一闯”的毕业生,可以得到资助,时长3个月。

  受金融危机影响,近几年比利时国内的工作岗位和实习机会非常“稀缺”,所以如果学生们能到金砖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充满生机的国家实习,这段经历也会将学生们带上就业的捷径。

  瓦隆区教育部门的官员告诉本报记者,瓦隆区政府重视“再培训”教育和人才“专业转型”的理念从未有过松动。他说,教育、人才和就业,一直是瓦隆区整体规划中的重点,政府下设的各个部门都有与此相关的各类预算和奖学金。

  “金砖奖学金”的创立,是瓦隆区劳工部部长安德烈·安东尼于2011年底提出。经过近1年的筹划准备,于去年8月启动。安德烈的考虑是,比利时是经济外向型国家,全国GDP中70%来自国际贸易,近年来与比利时与新兴市场国家关系越来越好,与金砖国家外贸往来越来越频繁,选送优秀青年人去金砖国家实习,有助于他们提升就业竞争力。

  自去年8月“金砖奖学金”启动以来,去中国实习的比利时学生人数最多。据介绍,已派出3批、共36名比利时学生前往中国,本月又将派出13名;其次是印度,而俄罗斯和巴西目前只派出7名比利时学生。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辛鑫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9-17 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