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年前,正值中国叩响世贸组织的大门。当时,对外开放的决心,相对完善的产业链条,充沛的人力资源,决定了中国加入全球经济分工之后,必然产生巨大的“入世红利”,而全球经济也将从中获益。14年来的发展证明确实如此。 相对于14年前,今天讨论中国经济的未来,要复杂和深入得多。原因是,今天中国经济的构成更加复杂,经济份量庞大了许多,随着外部市场环境的恶化,以出口主导中国经济增长的外向型模式面临严峻考验。与此同时,人口红利正在递减,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过去得以支持经济发展的环境资源也已不堪滥用,利益格局的固化也部分限制了经济和市场活力。不解决好中国经济现实中存在的这些结构性问题,就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一个明晰的前景。 本届财富论坛上许多与会者着力于对中国经济现状的剖析与争议,值得深研。比如,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在论坛上表示,当前中国经济已经放缓,但不能继续进行财政刺激,而是应当及时处理房地产泡沫。而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则认为:由于中国过去30年经济增长的原因主要是出口,因此并不存在经济泡沫。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表示,中国经济总量很庞大,要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需要时间和耐心,等等。 无论观点接近还是对立,本身很正常。中国经济的多样性,以及与会者的不同立场、不同思维体系、不同诉求,都决定了对中国经济的认知不存在统一的方程式。但是,“泡沫”、“市场利率化”、“行政审批改革”、“企业增值税率”成为论坛上中外嘉宾的高频词,本身已经折射出中国经济确有调整必要。 自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经济采取的投资扩张性政策,已经显示出边际效应递减之象,以钢铁、水泥等为代表的库存化现象极其严重,并成为今年中国经济的主要难题。与此同时,“去全球化”的趋势在各主要经济体形成,并表现为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在这种情况下,像过去那样靠投资和出口拉动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平稳增长,难上加难。 既要有效“去库存化”,又要把内需调动出来,已成为中国经济的重大课题。在此前可以凭借的人口红利趋于消失的情况下,消除中国经济的风险因素,除挖掘制度红利外,无他路可循。 实际上,决策层面对此有着清醒认识。在6日晚举行的论坛开幕晚宴上,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清醒认识到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自身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中国将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新一轮改革大幕已经拉开,新一届政府成立两个多月,就已经取消和下放133项行政审批事项,我们还要继续向市场、社会、企业放权,在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编辑:红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