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坝精神 ——舍小家 为大家 优秀品质 伟大精神 ——“追梦中华·侨兴江淮”2024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访行走进安徽阜阳王家坝抗洪纪念馆
中国外宣通讯社 中国外宣网记者 胡树萌
2024年8月19日,由中国侨联指导,安徽省委宣传部、安徽省委统战部支持,安徽省侨联主办,合肥市侨联、淮南市侨联、阜阳市侨联承办的“追梦中华·侨兴江淮”2024海外华文媒体安徽采访行活动,在采访团团长、中国侨联信息传播部部长左志强的带领下走进安徽阜阳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来自美国、加拿大、意大利、法国、德国、瑞典、马来西亚、菲律宾、中国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的19家华文媒体,以及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2家中央涉侨媒体共21家海内外华文媒体参加采访。采访团副团长、安徽省侨联党组书记、主席李世蕴,阜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长张俊杰,阜阳市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侨办主任王显明,阜阳市侨联副主席郭云峰,安徽省侨联文化宣传部副部长涂世强等相关领导陪同。
王家坝抗洪纪念馆坐落在阜南县王家坝镇,是阜阳市首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王家坝闸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2021年6月29日上午,王家坝抗洪纪念馆揭牌仪式在阜南县王家坝镇举行。
纪念馆主体建筑面积4740平方米,其中布展面积4160平方米。 展出内容共分千里淮河·沧桑蒙洼、顾全大局·舍家为国、自强不息·百折不挠、同舟共济·风雨战歌、科学治水·丰碑长存、牢记嘱托·再展担当、魅力阜南·滨淮花园等7部分,馆内选树了7名在淮河治理和防汛救灾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模范人物,展出照片、文献、实物、影像、雕塑等珍贵资料2000余件,全面展示了淮河治理、抗洪抢险、生产自救、领导关怀等光辉历程,生动诠释了王家坝精神的时代价值和科学内涵。
王家坝被称为“千里淮河第一闸”。自1953年王家坝闸建成以来,为了保护河南和江苏的安全,这里已经进行了16次开闸蓄洪,每一次的开闸都是对“舍小家、为大家”精神的生动诠释。这种行为体现了在民族大义面前的责任和担当,这种精神不仅是对抗洪斗争中牺牲和奉献的赞美,也是对生存与发展的坚持和追求的象征。
王家坝精神是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淮河流域的抗洪精神,体现了中华儿女“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热血情怀。这种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黄河儿女精神,是中华儿女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伟大抱负精神。
王家坝精神永存,这一精神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伟大精神。 王家坝精神的内涵包括: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蒙洼蓄洪区70年来16次开闸蓄洪。例如,2020年7月20日,阜阳境内4个蓄洪区相继开闸蓄水,没有一个人问“为什么要撤”,更没有一个人说“我不撤”。这种忠诚担当的政治品格,归根结底源于蒙洼人民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他们的行为不仅展示了个人对国家和党的忠诚,也体现了在大局面前的不含糊和不退缩,以及在大灾大难面前的团结和担当。蒙洼人民舍小家为大家的顾全大局的英勇壮举,展现了他们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奉献牺牲的家国情怀:蒙洼人民牺牲的有形财产和梦想,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正确认识大局、自觉服从大局、坚决维护大局,用奉献和牺牲的博大胸怀在洪水中筑起精神堤坝;自强不息的斗争意志:面对洪水,蒙洼人民展现了大无畏的昂扬斗志,迎战洪水,努力实现人与水和谐共生,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创新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众志成城的致胜风貌:在抗洪斗争中,蒙洼人民展现了团结一心、共同抗击洪水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家坝精神的弘扬和践行,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还涉及到政府、武警、民兵、志愿者等组成的抢险队伍,以及临时党支部、医疗小分队等组织的建立。这些措施体现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如何通过组织的力量来保障人民的安全,进一步强化了王家坝精神中忠诚和担当的价值。
王家坝精神的传承和弘扬,不仅是对抗洪斗争历史的铭记,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这种精神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激励着人们面对挑战时保持团结、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