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华侨·华人 >>美年轻华裔教授分享经验:好导师可以主动寻找

美年轻华裔教授分享经验:好导师可以主动寻找

时间:2014-08-22 17:22来源:中新网 作者:唐嘉丽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日前波士顿学院举办“40岁前当教授——打造成功和充实的学术事业”讲座,邀请四位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年轻教授,分享经验与感受。座谈会吸引众多年轻学子和博士后学者参加。

  中新网8月22日电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日前波士顿学院举办“40岁前当教授——打造成功和充实的学术事业”讲座,邀请四位波士顿地区的华人年轻教授,分享经验与感受。座谈会吸引众多年轻学子和博士后学者参加。

  33岁的麻省理工学院副教授卢冠达(Timothy Lu)是麻省理工学院(MIT)和哈佛出身的电机工程、生物工程和计算机工程博士和医学博士,现主导该校合成生物团队(Synthetic Bilolgy Group)。他说,在MIT就读大学时,因在波士顿大学的实验室工作和遇上好导师(mento),让自己在探索中发现对生物医学的兴趣。他说,好导师也可以主动去寻找,发电邮给相关领域专家请益。但他和其他教授都提醒,一般教授乐意帮助后进,但如果接到很格式化、内容泛泛的电邮,通常直接丢入“垃圾箱”,不会响应。

  哈佛大学干细胞与再生生物系助理教授许雅捷说,因为语言障碍,必须加倍努力。她说,一路走来,许多摸索、错误和挫折,也面对许多“不可能”的挑战,学术研究似乎到了瓶颈,但“不知自己为何有勇气继续向前”,她提醒后辈,要掌握和认清重要学术课题的价值,试图开创学术新领域、带进新视野。

  波士顿学院化学系教授刘世元强调沟通的重要,以自身获益良多的经验为例,他建议大家都去修“科技写作”(technical writing)课程,展示自己在MIT修课时,被老师改得面目全非的学术论文。他说,掌握良好的写作技巧,是在学术领域与人沟通的重要因素。

  哈佛大学统计系教授寇星昌说,每个人的兴趣能力不同,选择正确的事业道路,必须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激情所在。唯有做自己喜欢的事,加上坚毅不拔的信念和努力,才能成功。

  他同意刘世元的说法,他说,口头和学术发表上的沟通技巧都可通过努力和训练得到进步,而且愈早掌握愈有利。若要说到“后悔”,他说,学习阶段太专注数学、统计专业,若当年放宽视野,多接触生物、化学等其他学科,对现在跨领域学术研究会更有帮助。(唐嘉丽)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晓轩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4-12-02 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