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北京市政府的领导颁奖给自己,这是对我们香港同胞参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民航事业的一种认可。”北京市首届京华奖“特别荣誉奖”获得者伍淑清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说。 身为香港“西饼大王”伍沾德之女,这个看起来清瘦的女人被称为“001小姐”。伍淑清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北上的香港企业家,与父亲一起首开了中国“001”号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可谓是内地发展与香港资本融合的第一位大使,开启了中国招商引资的序幕。 “我们当时都不会讲普通话,他们也不太懂粤语,就用纸笔沟通。” 伍淑清回忆起当年与中国民航总局谈合作航空食品的情形,向我们道出了“001”号企业背后的故事。 78年三中全会后,中国积极进行改革开放。邓小平79年访美,敲定在80年实现‘中美通航’,向世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开通航线,需要配飞机餐,而中国内地还没有一家企业具备合格配餐的能力。但邓小平坚持,配餐必须要自己解决,在北京机场要有配餐间。 民航总局为此联系了多家外资企业,不过由于对方条件苛刻,都没有达成合作。中美通航迫在眉睫,而配餐问题却迟迟没有解决。就在中方焦虑之时,时任新华社香港分社社长的王匡找到了美心集团名誉董事长伍沾德,希望进行合作。伍家父女踏上了北上谈判之路。 由于合资企业那时在内地还没有先例,一切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而政府方面要经过多项研究、层层审批,一直难有明确的结果。 但伍家父女对此却充满了信心。“大家都是中国人,是可以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我们都希望把事情做好。” 中国民航要飞国际航班,就必然要有符合国际标准的食品。让中国飞机上的餐饮走向世界,是打开国门的第一个窗口,食品虽小,意义却重大。 经过了几个月的漫长谈判,1980年5月,在准许合作的批文下达的第二个月,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了。 伍淑清说,那时,觉得自己的梦想和期待实现了。从8岁上小学开始,伍淑清就开始学习中国历史、中国古文,而老师也会讲起自己以前在内地的工作情况。这让伍淑清在学生时代,就希望有一天能够亲眼看到祖国,与内地的人相聚畅谈,一起工作。 在外国留学时,伍淑清都会介绍自己是来自香港的中国人。而来到内地工作,真正行走在祖国的土地上,让伍淑清作为中国人的这份归属感愈加真实,同时,她也要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其他香港同胞,不仅做香港和内地的商业使者,也要充当两地的情感使者。 “如果不给香港青年树立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这些从小在香港长大的人,是很难找到自己与世界各民族交往中的地位的。因此,让香港的年轻人多了解自己的国家,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豪感,有一个国家的概念,一种民族的认同和归属感是非常重要的。” 1998年初,伍淑清成立了“中华青少年历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都组织几千名香港青少年到内地参观学习,认识国家的民族历史文化,将爱国主义教育融汇于学习、参观、实践之中,极大地增进了香港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十几年来, 伍淑清已经先后组织了超过100个赴内地交流团,约一万名学生。她说,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5周年,打算带15000名香港学生到北京来。 伍淑清不仅关注年轻一代对国家的认同感,也希望对他们的创业给予支持。“中国方向就是年轻人的方向,他们最有活力和冲劲,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创业。”伍淑清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年轻人创业的坚强后盾,“将成立一个‘孵化企业’,为他们提供资金、思路和技术等”。说起创业,伍淑清认为,中国的创业机会才是最多的,“中国可以出好多个比尔盖茨”。 作为第一位进入内地的外资企业家,伍淑清看到了中国这30几年来在两地合作上所发生的变化,“更加规范化、信息化和效率化”,给外资注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她希望在国外的侨商可以抓住“中国机会”。 同时,这位“商界奇才”认为,在全球一体化之下,中国未来将用3到5年时间,经历一次企业大转型,改变劳动力密集型模式,出现大批应用现代技术进行流水作业的企业,而在此过程中,将会有相当企业被淘汰。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伍淑清说,航空食品的配给会更加灵活化,随着越来越多廉价航班的出现,短程无配餐、乘客自主配餐可能会成为一个趋势。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伍淑清做了30多年空中飞人,她外出搭乘飞机超过3000次,几乎每周往来内地不同城市一次。如果非要给这位65岁的香港“飞人”一个固定的“座位”,那座位号是“001”再合适不过,从1978年第一次到中国内地考察时开始,她就注定会成为“大使001”。(新华网记者 孙楠)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