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侨报报道,去年的ABC电视台辱华节目让美国的华人社区空前动员,人们想到的不仅是自己在美国的处境,更重要的是下一代在美国的地位和所要面对的种族环境。而纵观美国自殖民地时代至今同中国的关系以及华人在美国的地位,可谓几经变迁,人们或许可以从历史的演变中窥探未来的走向。 以下文字仅是对华人移民经历的简短回顾与分析。 美国革命与东方航线 在19世纪的华人劳工踏上北美的土地之前,远在东方的中华帝国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被早期的北美革命领导人视为未来脱离英国殖民统治需要倚赖的重要力量。 当反抗英国税收政策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发生后,英国切断了北美殖民地同欧洲的贸易纽带,在乔治·华盛顿、弗兰克林,以及被誉为美国革命出资人的Robert Morris等人看来,摆脱英国及欧洲影响走向独立的唯一希望就是打开通往东方的航线,确立与中国的贸易联系。 于是,由众多殖民地富商出资、殖民地政府支持的“中国皇后号”(Empress of China)商船,于1784年2月从纽约启航,驶往中国的广东。华盛顿亲自签署了“船书”(Sea Letter,国际航海中表明船只身份的文书)。他希望“中国皇后号”能为新生的国家打开新的航路,新的市场和建立新的贸易伙伴。 “中国皇后号”携带了北美市场可能引起中国商人兴趣的商品——产自阿帕拉契亚山脉的人参和美州特产的红酒和白酒,以及一些动物皮毛,其中人参占了主要的比例。 一年后“皇后号”返回,带回了大量的茶叶和茶具,茶叶主要是产自福建的武夷茶(在北美和欧洲被称为Bohea),这些商品令资助“皇后号”的商人们获得了数倍于当初投资的利润。 “中国皇后号”的成功激发了纽约和费城以及奥本尼等地的大批商人的兴趣,他们纷纷资助和修建船只,扩展与中国的贸易。而中国的广东对于当时的美国来说,无疑是全世界不多的贸易中心之一。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前往广东的商人们不久便发现当地的人们对产自北美的酒类很快便失去了兴趣,只有人参(花旗参)开始在中国流行。 来自中国的商品在方方面面丰富着早期的美国社会生活。对于那些过着清教徒生活的早期居民来说,遥远的中华帝国是他们所珍视的茶和丝绸的来源。 到18世纪中期,殖民地的商人们从中国运来了大量的中国家具、墙纸、丝绸和瓷器,这些商品不但成为上层人物的奢侈品,也逐渐在社会的中低层散播开来。 反歧视抗争从未停止 整个19世纪,华人逐渐在北美各地散居开来。从最初的修建跨太平洋铁路,到后来参加南北战争,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都少不了华人的参与。然而,由于种族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欧洲移民出于自身利益而对华人群体的排斥,使得华人从踏上北美这片土地开始,便面临着各种种族方面的歧视和冲突。 华人的吃苦耐劳获得铁路资本家的青睐,但却加剧了他们与来自欧洲的白人劳工的对立。众多华工在使用炸药开山辟路的过程中被炸得粉身碎骨,留下一部悲怆的血泪史。他们以自己相对弱小的身躯,却能提前几倍的时间来完成各段铁路的修建,令幕后的资本家们都不得不感慨与赞叹。但这并没有为华人带来应有的尊重和社会地位。 在族群对立的19世纪,传统的欧洲移民清楚地明白,如果给予华人移民和其他有色人种同等的法律地位和待遇,那这些人很快就会充斥投票站,进而进入这个国家的统治体系,与白人族群平起平坐,分享原本由欧洲移民独享的各种权利。在1854年加州一名白人乔治·霍尔(George Hall)杀死华工的著名案例(The People of the State of California vs. George W. Hall)中,当时加州高等法院主法官休·莫瑞(Hugh Murray)裁定3名华人目击证人的证词无效,认为包括中国人在内的所有“非白人种族,在本质上较为次等,智慧的发展有限,而且他们在语言、意见、肤色、和体格与白人都不一样,与白人在本质上有无法超越的鸿沟,因此他们无权作证去结束任何白人的生命,也无权参与美国政府事务的管理”。 就在这种公开的歧视环境中,华人对于平等权利的抗争从来没有停止。在反抗歧视的历史长河中,如今被人们知晓的最著名的早期人物之一便是王清福(Wong Chin Foo)。王清福于1847年生于山东即墨一个富有之家,但这个家庭后来毁于太平天国起义,14岁的王清福被一对美国浸信会教徒夫妇收养,并由此开启了他横跨中美两国的人生。 王清福于1870年代突然出现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作为一向饱受歧视的华人的一员,他像后来的马丁·路德·金一样,到场演讲著书,捍卫自己族群的权益。在美国生活了将近30年之后,王清福于1898年回中国与家人团聚,但不幸在山东威海因心脏病去世。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