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民生 >>现代慈善需要专业化组织实施能力

现代慈善需要专业化组织实施能力

时间:2014-12-01 09:52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杨潇慧
上周,因内部人士报料,有媒体曝光了本市知名公益组织“上海一公斤公益发展中心”存在“一票多用、账目不清、收支不平衡、收账不及时”等多个问题,引发关注。

  上周,因内部人士报料,有媒体曝光了本市知名公益组织“上海一公斤公益发展中心”存在“一票多用、账目不清、收支不平衡、收账不及时”等多个问题,引发关注。最终,该机构项目总监被停职,第三方审计机构进入审计。

  “上海一公斤”成立于2011年5月,最初是受到“多背一公斤”公益旅游活动的启发,创始人李董翔等人发起,由上海本地企业专业管理人员、都市白领、关注儿童的爱心人士加入,共同运营,主要致力于推广中国公平教育的发展。“一公斤”成立后,很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经过3年多的发展,规模和影响力日增。财务数据显示,2012年,该公益组织各项捐助收入共6万余元,2013年达20万余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各项捐助总和已超过60万元。至今,已有“公益义行”、“乡村学校公益项目”等项目运行,项目分布8个省份的22所学校。

  然而,随着规模的日益扩大,其账目则越来越混乱。据爆料人“一公斤”财务称:先后出现了诸如同一张发票的原件、复印件分别在两个不同项目入账;用餐发票冲抵各种名目的费用支出;支付宝账户一年多无人监管,账目也不过账;部分义卖的善款未入账; 接受的慈善物资存放在仓库里,分散多处,都是志愿者在张罗; 收据曾购买了100本,但有38本去向不明。此外,上海慈善基金会近期对与“一公斤”合作的“乐融”项目资助进行审核时,对6项费用支出中的4项也提出质疑。

  作为“上海一公斤”的负责人,李董翔表示,当初成立这个组织就是真心想为农村的孩子做点事。工作人员都是志愿者,平时都有全职工作,在管理和财务上确实存在疏忽。“虽然‘上海一公斤’这两年的发展很快,得到的资助也多了许多,但我没有乱花过一分钱善款。我们也不是做财务出身,财务管理都是由财务做的,现在我们已经请第三方审计公司进行审计。”

  事情还未水落石出,但却暴露了公益组织的种种尴尬。

  有公益从业者诉说苦衷。“宝贝回家”公益项目广州负责人“老大笨象”在微博上评论:“有时候对热心人的要求有点高,难道活动时‘打的’就可以报销,开私家车就得自己出油钱?斤斤计较本身就不是公益人该做的事,更不应该是公益组织管理者的关注点。”

  但华东政法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童潇认为,公益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其对从业人员的道德要求非常高。对于有问题的公益组织,公众自身会用脚投票,其必然会得到相应的责罚。但是,更值得反思的是,如何推动公益组织的继续发展?如今民间发起的公益组织正如火如荼,它们确实解决了许多政府部门做不了的工作。那么相应的单位是否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规范,建立对事中、事后和结果性的监管机制?此外,在监管和责罚的同时,是否能做一些新的探索和尝试。如公共财务管理,多家公益组织共享一家财务机构,财务机构的费用则由政府财政或基金会买单。

  而更多的业内人士,也有他们的思考。他们认为,从表面上看,公益机构的账目混乱,是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的表现;但深究下去,还是公益行业专业化程度不够造成的结果。调查一下,大多数亲手操作公益项目的人,对此都会深有感触。公益发起人一般都是为了解决某一项社会问题而主动提供服务的热心人。项目处于早期运营阶段,由于账目简单,所以凌乱一些尚无关大局。然而一旦成了规模,各种专业能力不能及时跟进,就容易酿成大问题。资深公益媒体人周旭峰说:“事情的本质不在侵吞善款的动机,而是根本缺乏做好账目的能力。许多人不知道,要做到账目透明,也是需要投入成本的。”

  长期以来,公众对公益活动中产生的行政成本容忍度不高,许多人认为,做公益组织是不应该有回报和收益。这种看法导致大量公益机构的专业化建设迟滞,最后积重难返。国内的公益行业尚在襁褓期,人们对公益内涵的认同还停留在道德审判的层面。但现代慈善需要的是专业化的组织实施能力,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这种纠结还将持续。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