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大理8月21日电 (记者符皓)“湿地是地球的心跳,是大理的灵魂,更将见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永恒承诺。”8月21日上午,在云南大理举行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守护湿地之美 共享诗意生活新闻发布会上,大理州人民政府副州长鲁旭俊表示,“近年来,我们把‘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湿地’刻进发展基因,用制度作笔、科技为墨、全民当纸,绘就一幅‘保护湿地之美,共享诗意城市’的时代长卷。” 据了解,在苍洱大地上,湿地星罗棋布,七处重要湿地各美其美——罗时江草长莺飞,西湖渔歌互答,茈碧湖波如琉璃,草海水天相接,上沧海静影沉璧;洱海、剑湖更入选国家重要湿地名录,成为黑鹳、东方白鹳、紫水鸡等珍稀生灵的迁徙驿站。 鲁旭俊介绍,大理州通过以法治为盾、开展修复攻坚、借助科技“把脉”、凝聚全民保护湿地共识等措施,让湿地保护从“政府独奏”走向“社会合唱”,全力守护湿地之美。 在以法治为盾方面,2012年《大理州湿地保护条例》落地,从此红线成篱、铁腕成墙,大理州多部门联动执法,让“破坏湿地必受惩”成为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在修复攻坚方面,大理州让城市开发边界主动“瘦身”40平方公里,15米生态线内1806户居民挥别老屋,57座矿山重披绿装,“退塘还湖、退田还湿、退房还滩”的“三退三还”,让湿地重展身姿。 在借助科技“把脉”方面,从水质自动站到气象站,大理州实现20余项生态数据24小时“云上报”。同时,携手多家科研院所,共建“智慧湿地”实验室;国家级湿地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成功申报,借助科技为湿地健康精准“把脉”。 在凝聚全民保护湿地共识方面,在一年一度的“湿地保护宣传周”上,大理州内的科普主题讲座座无虚席;300余所中小学把课堂搬进湿地,孩子们用画笔绘就绿色梦想;短视频平台湿地之美话题阅读量突破数百万,“守护”已成为大理社会各界的共识。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