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城市 >>上海:“多此一举”背后的青年担当

上海:“多此一举”背后的青年担当

时间:2020-03-18 09:34来源:中国青年报作者:王烨捷
  近日,上海的“多此一举”被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点赞”。为了严防输入型新冠肺炎疫情,上海日前作出规定,所有中外人员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隔离14天。

   原标题:机场突击队、海关关员、外语志愿者一起守护祖国“东大门”

  上海:“多此一举”背后的青年担当

  近日,上海的“多此一举”被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点赞”。为了严防输入型新冠肺炎疫情,上海日前作出规定,所有中外人员在进入上海之日前14天内,有过重点国家或地区旅居史的,一律隔离14天。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从3月6日起,上海16个区和江苏、浙江两省人员都已入驻浦东、虹桥国际机场,24小时在岗,安排专门的转运车辆,统一为各地来沪人员提供“目的地抵达”协助。

  比如,飞机落地上海后,海关工作人员会为旅客的护照贴上彩色小贴纸。黄色表示其会留在上海,红色表示其会离开上海到中国境内的其他城市。留在上海的,交由上海各个区接送,最终信息会登记至其所属街道、社区;离开上海的,会填写一张登记表,统一送往下一个交通站点,并由上海通知其他城市联络员作好下一步对接。

  上海的“多此一举”看起来简单,做起来全是琐碎的细枝末节。数据显示,上海的两大机场2019年全年吞吐量超1.2亿人次,即便疫情期间航班减少,这里的人流量也不小。如何为每一名从重点地区抵达上海的旅客“尽责服务”,是复工复产期间上海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

  上海繁琐的“多此一举”背后,是一群80后90后青年的担当。

  隔离病毒,不隔离关爱

  日本官员川石于3月7日从日本东京搭乘航班抵达上海。由于筹办东京奥运会所需的部分材料在上海市郊的西龟金属加工有限公司生产,川石受日本政府委派前来查看生产情况。在机场经过了一系列检查后,他向前来采访的上海本地媒体记者表示,自己“反而更安心”:“我不怕,我对中国非常了解。在此次疫情防控中,中国在各个环节的管控都做得非常好,我来中国很放心。日本也需要向中国学习借鉴防疫经验。”

  疫情期间,浦东机场消防急救保障部卫星厅急救站党支部副书记李荣峰带领一支以90后为主的“医疗急救防疫青年突击队”,在浦东机场的测温点对所有旅客进行健康筛查,有需要的还会进行临时医学处置。为旅客测量体温、采集信息、登记信息、转送医院、现场消毒等工作,都由他们承担。

  “你来听听看,这个‘玩具’会发出声音哦。”这是突击队队员总结的为小朋友测量体温的好办法。李荣峰告诉记者,因为穿着防护服,小朋友对测量体温的叔叔阿姨有些害怕。这群年轻人会蹲下身子,拿着耳温枪在小朋友耳边摇晃两下,先给孩子们“玩一玩”。

  李荣峰说,疫情期间,上海口岸“要隔离的是病毒,不是关爱”。

  即便是给旅客量体温,这群年轻人也讲究工作方法。他们发明了“六字测温工作法”。一是“共情”,面对旅客的抱怨、焦虑,尽管隔着厚厚的口罩,他们仍然会说一句:“您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出行,需要给您复测体温”。二是“宽慰”,对体温正常的旅客,他们会告诉对方“放心,戴好口罩,勤洗手”。对体温异常的旅客,他们会送上一个鼓励的眼神,“请放心,我们会为您提供帮助”。三是“关爱”,有些旅客的口罩戴久了、脏了,他们会及时送上一只新口罩。

  青年海关关员成了可以光干活不吃饭的“半仙”

  浦东机场海关旅检处旅检三科关员周炀自201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旅检查验工作。

  疫情发生前,他主要“用眼睛工作”——在X光机屏幕前,对出入境旅客及其行李物品进行检查,用日积月累的敏锐“第六感”,在千万件行李物品中查找毒品、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枪支弹药等。疫情发生后,他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一名“流行病学调查员”。经过培训,周炀穿上防护服、戴上口罩和防护面屏,向旅客宣传防疫政策、说明填写要求、反复确认信息、不断答疑解惑。

  近期,随着机场旅客数量增加,周炀第一次体会到“累到吃不下饭”是什么感觉。他有好几位同事在工作中晕倒甚至呕吐,但是稍作调整后,又义无反顾地回到岗位继续工作;好多同事轮到休息时,需要科长下命令“劝返”才愿意停下,“早到迟退”变成了工作“新常态”。以35岁以下青年为主的海关关员群体,戏称自己成了“半仙”——可以光干活不吃饭。

  为了强化防控,且方便旅客填写健康申明卡,疫情发生以来,上海海关已经对这张信息卡进行了4次改版,逐步完善填报内容,以便更有针对性、更高效地监管。“大多数旅客都很配合,平心而论,健康申报是为了大家好,这一点中外旅客都能理解。”周炀说。

  外语翻译志愿者帮了大忙

  除了各路青年突击队,青年志愿者也在上海的“多此一举”中帮了大忙,尤其是日语、韩语志愿者,他们成为上海与日韩友人沟通的桥梁。

  上海外国语大学韩语专业研二学生李佳朋,现在是12345热线的韩语志愿者。近几天,他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韩语磨耳朵”上,“来电人总是很着急,语速很快,我翻译的时候会紧张,所以要多练练”。

  李佳朋告诉记者,自己除了要做翻译外,有时还需要给各个部门打电话,帮助来电人解决问题。比如,曾有一名韩国人来电,询问开具“出行证明”的相关途径。“他从韩国回到上海的家,要自行隔离,但社区工作人员与他联系后,没有再通知他如何办理证明。”

  李佳朋说,“办理证明”这件小事其实涉及多个相关部门,需要层层沟通、联系。“基层社区不是不给办,是语言沟通出了障碍”。在李佳朋的协助下,事情最终得到解决。

  上外英语学院翻译研究专业研三学生吴斯琪,在疫情期间值夜班。她每天守在电视前收看疫情报道,了解最新防控形势。她要随时保持手头有纸笔,以便记录来电;每次接完电话,她还要制作电子表格,详细记录接到热线的日期、时间、通话时长、通话内容以及今后要注意的细节,“遇到一些新情况,我还会反映到我们的工作微信群中,供其他人参考”。

  记者了解到,3月3日,团上海市委联合上海外国语大学紧急成立了一支由47名大学生组成的日语、韩语志愿者队伍。如今,一群像李佳朋、吴斯琪这样的外语翻译志愿者,正随时随地准备提供志愿服务。 (记者 王烨捷)

  图集

(编辑:红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