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郑州2月6日电(记者 桂娟)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西平县谢老庄遗址新发现6眼距今近9000年的水井和完整汲水器。 “这是迄今我国乃至东亚东区发现的最早水井,把我国有水井的历史提早了2000多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魏兴涛说,“水井的发明在上古时期具有跨时代意义,表明当时的人们已能摆脱水源的束缚,在远离河流的地方生存。” 一般认为,我国水井最早出现在长江流域新石器文化晚期。距今7000年至6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内,曾发现带井架的水井遗迹。 新发现的6眼水井是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进行《贾湖及周边相关遗址》课题研究时发现的。这一课题旨在揭示我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贾湖遗址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状态,再现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 谢老庄遗址西距著名的舞阳贾湖遗址约50公里。考古队进行试掘时,发现了6处与一般窖穴有着明显差异的深坑。专家综合研究判定,这些深坑应是古人投入很大劳力挖凿的水井,距今近9000年。 编号为H39、H29等水井中出土5件保存完整的汲水器——罐形壶、圆腹壶,不同于一般的陶器,它们都有便于提吊的双耳。 “这是判断水井性质的关键证据之一。”魏兴涛说,“古人汲水时,提绳意外松开或断落,致使汲水器掉进水中的遗憾,为我们判断其行为及遗迹的功能给予了重要提示。” 这些水井最深的距现在地表5.2米,都呈圆形或近圆形直筒状,直壁平底,接近底部时内收,与下部外张的窖穴有着明显差异。考古人员在两眼水井内部发现有半圆形的台阶——可能是供人们站在上面汲水或打捞之用。 “这也是判断这些深坑为水井的关键证据。如果作为储物的窖穴,深坑下部一般会外扩,而不应内缩半周减少储存空间,人们可直接立于坑底,没有必要设置台阶。”魏兴涛说。 为进一步确定水井的性质,考古队还请来了地质专家,对水井周壁土层的土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水井下层土质为含水层,上为弱透水层,具备开凿水井的地质条件。 “这些水井下部至今仍有泉水涌出,古代地下水位会更高一些。”魏兴涛说。 “人们为什么打井,是为了灌溉还是为了饮用,或是为了解决制陶等手工业用水之需,水井的性质及形成背景还需要进一步研究。”魏兴涛说。 (编辑: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