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之役: “希望这是最后一次改革试点” 近期,针对国资委系统尤其是国务院国资委的指责一直没有消失。 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已有不少地方国资委较快地拿出了改革的整体方案,虽然国务院国资委也在积极推进改革整体方案制定和试点企业工作,但仍有不少舆论称,国资委正在成为国企改革的障碍。 对此,全国政协原常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清泰说:“这种指责是不公平的!” “国企改革离不开国家整体的发展环境,国资委也无法就自身的问题推动自身的改革”。陈清泰认为,在中国经济由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国企一直没有彻底摆脱政府“配置资源抓手”的角色,处于半市场主体半政府工具状态。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企改革怎么可能到位? 不过,事情演进到今天,陈清泰认为,虽然过去的那种模式曾经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奇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国已经走过了这一发展阶段,到了寻求改变的时候”。 著名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卓元也指出,尽管过去多年的国企改革成就突出,但改革本身并没有彻底完成。 面对现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所副所长张文魁则表示,传统国企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如不改革将会成为经济的拖累。“不管承不承认,国企占用较多资源而效率较低的事实是存在的。在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较为完备的法律规章的保障下。国企全面改革的条件已经成熟。” 对于这些看法,陈清泰回应说,正因为如此中央才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说法,为向完全市场主体转变创造了可能。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筑(2.81, 0.01, 0.36%)材料集团公司董事长宋志平分析说,现在国企改革的大环境跟以前完全不一样了,虽然说还有需要改进的东西,但总的来讲比二三十年前完善得多了:首先有了《公司法》等一批法律法规;其次企业有了一批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负责人,不是过去那种国企干部了;再就是有了强劲的民营企业做大的经济环境的支撑。 宋志平还深有体会地说,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因为企业处在一线,改革的意愿更加迫切。”1994年,宋志平领导下的北新建材(14.20, 0.34, 2.45%)就被列入百户董事会的试点企业。现在宋志平又在争取列入国资委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年寒暑往复,宋志平已经黑发人“试”成了白发人。 “这一次,我希望是最后一次国企改革试点,把问题彻底解决掉。希望各方面都下决心,做实事,为国企改革彻底打开天窗,解放生产力,让国企奔向市场。”宋志平表示。 未来之路: 改革须勇于突破产权死结 国企改革是一项纷繁复杂的工程,一系列的改革该从哪里寻找最终的突破口呢? 对于国企改革的核心,张文魁认为应该是产权制度突破,“这就是国企改革的高尔丁死结”。 张文魁还表示,国企改革首先是企业自身的改革。企业自身的改革是重中之重,“细胞如果不发生变化,体制改革意义不大。”他建议,不必急于追求国资监管体制改革,不然就会影响改革的正确方向。 陈清泰则建议,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或者国有股权的分散,能够显著改善企业的治理结构,让国企一股独大造成的各种问题得以扭转。 陈清泰举例说,中集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在国企中可以作为一个样本。中集集团(14.09, 0.27, 1.95%)的两大股东分别是中远集团和招商局,二者股权比例基本相当,任何一方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中集集团都会遭到另一股东的制衡。同时企业还是上市公司,有大量社会股东,加上最近引入了弘毅资本,形成了很好的股权结构。陈清泰调研发现,在这样的股权结构下,其内部机制都是符合市场要求的。前不久,在中集集团股东大会上,不少社会股东主动提出,要给职业经理人增加待遇。“因为这家企业有规定,新增利润的3%奖励给经营团队。这个机制是很正常的,也是很有效的,这就是市场机制。” 陈清泰指出,目前的国企改革,在原有基础上的深化,应该重点解决四个问题:首先是要由管企业向管资本为主转变,为此必须要建立以资本效率约束为主线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经营权与所有权分开。其次是调整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第三是要通过发展混合所有制,通过多元持股促进各个市场主体的权利、机会、规则平等。现在的全社会资本分为中央的国有资本,各级地方政府的资本和民营资本,各自基本上是封闭的。混合所有制要打破不同资本之间的壁垒,让资本在市场规则下高效运行。第四是要通过国有股权的适度分散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来自企业一线的宋志平表现出了对混合所有制的莫大兴趣:“包括职业经理人、员工持股、激励机制等改革,都要以混合所有制为前提,在传统国企里搞这些改革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宋志平执掌下的中国建材在混合所有制领域乃至员工持股方面有着长期探索的经历,也在实践中获得了不少宝贵的经验。举例来说,南京凯盛是中国建材旗下一家从事国际工程的企业。多年前从企业发展实际出发探索了员工持股。时至今日,这家企业已经从几百万家底发展到每年20亿元的收入、2亿元的利润,是国际工程领域为数不多的稳定盈利的企业。同样的成功出现在中国玻纤(8.30, 0.09, 1.10%)。这家以中国建材、民企振石公司以及弘毅资本为大股东的上市企业,从一万吨玻纤产能发展到目前的一百万吨产能,成为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商。在去年全国市场普遍下滑甚至亏损的情况下,中国玻纤一枝独秀实现了6亿元的税后利润。 在宋志平看来,所有者到位是这两家企业发展良好的关键原因。“振石公司的张毓强是所有者,这是他天然的属性,你想拿他一根烧火棍他都跟你急。从这个角度说,混合所有制是国企进一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媒介,我们是借着非公经济成分的活力赚了钱。”宋志平说。 对于目前社会上对混合所有制出现种种解读的问题,宋志平强调,不要再给混合所有制戴帽子。现在搞混合所有制,有人提出,要分出国企控股混合所有制、民企控股混合所有制,这两个概念三中全会决议里并没有,这样的限定概念一提出,改革不是又回去了吗?那就不要提混合所有制了,跟过去的搞国有控股有什么区别?国有经济不管占股多少,只要是混合所有制,就是股东而已,股权是可以流动的,如你给戴上国企控股混合所有制和民企控股混合所有制的帽子,那股权流动时企业性质来回转换,现实中将无法运作。在混合所有制里的国有经济只能是平等的股东,适合巿场化精神,不能再在《公司法》以外强加其他东西,这对其他股东是不公平的。要在股权范畴内活动,权力不能无限延伸。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