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壁要整洁”,这是单霁翔今年的目标。“故宫古建筑的有些墙体是残破的,带病的,看上去很可怜,没有尊严。”故宫已着手整治两处“脏乱差”的地方,内务府旧址和南大库,这两个地方长期施工堆料,现在要恢复它们的历史景观。 “英国白金汉宫,法国凡尔赛宫,日本皇宫,不管是谁去,都不准开车进去。现在故宫也是这样。”单霁翔说,“印度总理辛格来的那次,给我们出了个难题——他81岁了,身体不好,两步台阶都跨不上去。即使这样我们也不能破例,就从钓鱼台调来两辆电瓶车,解决了问题。” 故宫的主人——观众,也给这位故宫“看门人”提出了意见。意见大致有三方面:一是“排队太辛苦”,二是“没地方休息”,三是“没什么好吃的”。这些问题现在都在一一解决。售票窗口从过去的16个增加到现在的37个,安检通道从2个增加到18个。单霁翔保证,95%的观众3分钟之内能买到票,15分钟之内所有人都能买到票。为解决观众休憩问题,故宫内添置了800把三人座的椅子,使椅子总数达到1400把,又在故宫前的端门广场新做了200把椅子;围绕56棵树再做了56圈树凳,走累了的观众再也不用席地而坐或坐在树坑里靠着树干歇息了。故宫在外西部区域规划了观众服务区和故宫餐厅,又在进入御花园之前的坤宁门两侧设餐厅。以后,观众们就可以在室内安安稳稳用餐了。 出版了十余部专著 既享受忙碌,又享受清净。夜色渐浓,清茶暖灯,书籍为伴,两三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单霁翔说:“这是我的生活方式。” 单霁翔的学术背景是建筑,又常年从事城市规划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因此被媒体称为学者型官员。而他却总盯着自己的“短板”:不是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等相关专业出身,工作中又遇到那么多新问题,这怎么行!接近50岁时,他去清华读博士,成了吴良镛院士的学生。 关于文化,关于故宫,总有源源不断的感受冒出来。上下班路上或出差途中,惜时如命的单霁翔无视颠簸,习惯性打开电脑,将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如何加强文化景观遗产保护,如何使故宫文创产品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如何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聚沙成塔,他已经出版了十余部专著。 “现在太忙了,你这样太辛苦,等退休后再写呗。”有人这样劝他。单霁翔不这么看,“在工作岗位上,读书和写作容易联系实际,容易获得第一手资料,研究成果能够应用于实践,因此,读书与写作正当其时。”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