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文化:虚构作品比非虚构更有选择性,也可能很个人化很不客观。那么您会尝试用非虚构来写文革吗? 王小妮:最有力的当然是非虚构,可惜没有可信赖的素材,可遇不可求。见过几本文革时候的私人日记,除了抄语录表忠心,没有任何个人色彩。比如这一天干了重活,很疲倦,他不会写今天很累,他写“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一个人要有意在日记里模糊掉真实的自己,这已经不是“非虚构”而是“虚构”了。也有人在日记里夹藏暗号暗语,可时间一久,忘了暗号的代指,成了一本失效的日记。 凤凰网文化:您是一个是诗人,开始写小说会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 王小妮:我只是一个爱写字的人,换一个文体不困难。和诗比,小说要耐力,也更舒缓更理性吧。 凤凰网文化:您是东北人,小说中的场景和人物语言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这是任何一个作家都会体现出来的写作经验。我不知道在诗歌写作中,这种经验会不会有?毕竟诗歌比小说要更加抽象、想象力也更加发散。 王小妮:小说中的方言是有意的,特别在《方圆四十里》中的所有人物对话。写诗的时候,方言几乎没跳出来过,我的感知系统不是方言的,如果是,就不一样了。 凤凰网文化:小说为什么有意使用方言? 王小妮:为了还原。 凤凰网文化:您的感知系统不是方言的。那么这对于思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王小妮:东北方言应该不是个独立语系,其它方言可能影响思考,我感觉东北方言没有这个功能。 凤凰网文化:写作《1966年》和之前写《上课记》有什么不一样的?哪个难度要大一些? 王小妮:没有遇到难度,只要遵循每部作品的独特性,自然会清晰顺畅。《1966年》要还原得恰如当年,《上课记》面对大量原始材料,在取舍定位和忠实记录上花费心思。 凤凰网文化:很多作家叙述自己写作过程时都会谈到各种各样极致的体验。我想知道,您的写作是不是总是一种愉快的自然的经历,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因为看您的文字总是平静、稳当的。但是在大学任教那几年有些除外,您常常感到失望和悲哀。 王小妮:写字是自己帮自己,自己救自己的方式,不止是愉快,还有写出来以后的纾解和各种各样的意外。创造的快感。 不只是在大学任教的几年,只是《上课记》,特别是《上课记2》把这种心情透露出来了。失望和悲哀,几乎凝固成了人生底色,前面说过它始于那个年代。 凤凰网文化:您说两部《上课记》写的是心情,那您会怎么评价当下的教育? 王小妮:今天一早看见教育部说四个决不。建议把外语和外国文学外国哲学等和中国无关的课程一律取消,我们的教育就是最好的了。 凤凰网文化:《上课记》出来以后,很多媒体都在找您谈教育,把您当成了一个教育专家。或者至少期待您能像陈丹青一样在离开教育体制以后转身开炮。 王小妮:两本《上课记》就是我的开炮方式。我和我的学生说过,不要做一个愤青。 当然不是教育专家。非要说专家,做个写出真感受的专家,那才好。 精神最匮乏的几年 人们逮住诗填补自己 凤凰网文化:外界把您的诗歌起点划进朦胧诗,您自己认可吗?您对自己的诗歌经历有一个怎样的分期和定位? 王小妮:别人怎么说是他们的事,有些做评论的也太刻板太爱给人定位了。 我只是不想重复自己的一个爱写字的人。 凤凰网文化:您说过“写诗不可努力”,该怎么理解这句话?是不是说诗人都是天生的? 王小妮:并不想特别强调天赋,更想说的是写诗不要太有“目的性”,写下来就是全部目的,然后是另一件事。 凤凰网文化:您对与自己同时代的诗人和那个诗歌年代怎么评价?与您前后成名的许多诗人,后来都抛弃了他们曾经的诗歌语言和思考方式,或者在诗歌形态上进行尝试,或者高度的形而上,或者追求史诗效果。您怎么看待这些转变? 王小妮:曾经精神最匮乏的几年里,人们忽然逮住诗来填补自己。那时候,它通达到每个人的速度最快,传播障碍又最少。 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写或者不写,这样写或者那样写。 凤凰网文化:“曾经精神最匮乏的几年里,人们忽然逮住诗来填补自己。”对于诗歌而言,这是幸还是不幸? 王小妮:诗本身只是个形式,没情感没选择。万幸的是还能写诗的人。 凤凰网文化:今后还会不会有这么一个诗歌时代? 王小妮:也许有,诗歌时代出现的前提很可能伴随一个极不正常年代的出现或过去,从在个角度说,还是没有好。 不喜欢被关注 我和萧红不像 凤凰网文化:您好像一直都远离群体,无论是知青身份,还是诗歌上的某种流派,好像都被大家忽略掉,因为您哪里也不怎么出现。 王小妮:我不喜欢被关注。 凤凰网文化:您很多年前写过《人鸟低飞》,是关于萧红的。今年正好有一部关于萧红的电影被谈论的挺多--《黄金时代》,其中关于萧红的一句话被大家频繁提及--“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我猜想,当时您写萧红传记是不是就是被萧红这种性格吸引?是不是在这点上,您和萧红是相似的? 王小妮:《人鸟低飞》写在20年前,忽然萧红很红,是这几年的事情。关于她的电影我一部没看,演员是很难演作家的,或者说,一个人是很难演活另一个人。插一句题外话,如果未来有一天,1966年不敏感了,我要自己把《1966年》改成一部电影剧本。 当年写萧红,是喜欢她的作品,和我们相识的人都很难真了解,何况一个历史人物。所以,《人鸟低飞》是一部小说,不是严格的人物传记。 按我对萧红的理解,性格上应该很不像。
王小妮,当代著名诗人,作品除诗歌外,涉及小说、散文、随笔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