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治 >>新消法实施周年 个人信息保护仍然举步维艰(图)(2)

新消法实施周年 个人信息保护仍然举步维艰(图)(2)

时间:2015-03-16 17:14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 宁迪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巴晶焱认为,欺诈是否为经营者的主观故意,应根据新消法对消费者特殊保护的立法目的,对举证责任进行转换,让经营者就自己不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进行举证。 在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法官巴晶焱认为,欺诈是否为经营者的主观故意,应根据新消法对消费者特殊保护的立法目的,对举证责任进行转换,让经营者就自己不具有故意欺诈的行为进行举证。

  在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傅广宇看来,新消法第55条规定有点抽象。“规定认为只要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话,就适用后面注明的惩罚性赔偿条款。那从‘有欺诈行为’这五个字里,我们能解读出什么?它的要件需怎么理解?很明显(这样的规定)目前还不够(细化)。”

  网络购物维权难

  令法官们困惑的,还有网络购物案件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有关人士提出一个案例:某电子商务公司负责管理的B2C购物网站,以市场价十分之一的价格出售某家用电器,许多消费者下单并完成支付后,网站以无货为由单方面取消定单。为此,一些消费者起诉该公司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但公司抗辩称根据网站条款及交易规则,网站发布商品信息属于要约邀请,消费者下定单属于要约,只有网站确认定单并发货,合同才算成立。

  该院法官郑慧媛说,法院审理这类案件时,面对的一个问题是经营者和消费者掌握的信息及诉讼能力处在明显不对等状态,因此,消费者维权难度更大。

  “消费者经常会有以下诉求,一是下了定单之后经营者不发货,要求其继续履行合同。二是认为商品存在瑕疵,要求经营者按照新消法第24条规定,退货、更换和修理。三是认为经营者虚假宣传、夸大宣传,有欺诈行为,要求按照新消法相关规定进行三倍赔偿。然而,经营者在审判中通常会对消费者的身份提出异议,认为消费者是职业打假人,知假买假。此外,还会对合同提出异议,认为对方并非合同主体。还有的认为违法违约事实不存在,比如说没有欺诈行为、商品不存在任何瑕疵。他们抗辩称,已通过网站相应条款,对相关的权利义务进行了告知。”郑慧媛说道。

  对于以上问题,郑慧媛表示,法律界有着不同看法。

  比如在非实名认证的网站中,消费者如何证明其为合同当事人。一种观点认为,应当全面考虑消费者是否掌握网站的账号密码,他预留的信息与其真实信息是否匹配等情况来判断消费者是否为合同当事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消费者只需要证明一项即可。同样,网站发布的商品信息,是要约还是要约邀请,也存在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是,电商发布的信息是要约,消费者购买产品是承诺,只要消费者下了定单,合同就成立。第二种看法是,消费者下定单才属于要约,给消费者发货,合同才成立。

  不同的观点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判决结果。

  因此,一些法官建议,如果能够进一步出台对这些问题的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案例,可以更好地指导法官对案件进行判决。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