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指导线仅是建议,不具强制性 业内分析认为,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都是由企业方和工会方通过集体协商谈判来决定工资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不断向前推进,彻底改变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工资决定机制。那么,工资指导线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苏海南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资指导线是劳资双方协商工资合理增长的一个参考。现在各地一般是根据上年度本地的工资水平及其增长情况,特别是当年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物价上涨情况等,并按照中央提出的到2020 年人均GDP 和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总体要求来确定工资指导线,以此引导劳资双方具体协商,稳妥安排工资的合理增长。” “之所以是建议,主要是指工资指导线并不具有强制性,但却为企业与职工开展工资集体协商以及企业自身合理确定工资增长水平提供了参考依据。一般而言,工资指导线更多的是针对非国有企业,同时也是国有企业实现工资总额管理的重要手段。”苏海南说,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普遍相对好一些,其中有一些非劳动因素,其职工工资水平比民营企业员工工资水平要高,因此,为了公平,国资委或者是政府相关主管部门需要直接调控国有企业的工资总额。 工资指导线是测算出来的, 非人为主观臆断 记者注意到,目前媒体报道各省份公布工资指导线时,多用“下调”或者“上调”这类词汇。其实,工资指导线的上线、下线以及基准线数据,并非“调”出来的,而是根据相关数据综合计算得出的。 “是根据各省份当年的社会总体综合指标,比如地区生产总值、物价上涨水平、上一年度的工资总体水平、劳动生产率等指标综合测算出来的。”苏海南说。 工资指导线主要用于指导企业,企业如果要涨工资,就得有一个区间作为参照。中部某省人社厅工资处相关人士向记者解释了工资指导线的上线、下线以及基准线是如何测算的。 比如,某省预测今年的物价上涨水平是4%,而公布的工资指导线是零增长或负增长,员工去年拿的工资是1000元,那么今年就贬值了。因此,各省份在测算中一定会考虑物价上涨因素。 “当预测我们省今年的CPI 将达4%, 同时预测今年的GDP 增幅是7%,那么,工资指导线的下线就是3%,以保证我们省的整体工资水平不至于降低。而上线和基准线都是按照数据测算的,并不是人为主观臆断或者调出来的。”上述人士表示。 “如果上线定得太高,人工成本相应地就可能会高,难免会影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如果下线太低,就会影响低收入职工的基本生活,毕竟物价上涨是不可回避的。”苏海南提醒。(王红茹)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