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跨行政区流域水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流域统筹协调不力的问题突出。”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说。 吕忠梅用三个“分割”来形容水安全保护立法难以落到实处的原因:一是流域管理上的“条块分割”,二是区域管理上的“城乡分割”,三是同一流域水源功能管理上的“部门分割”。 “这导致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保护的多重负效应,不利于水资源的统筹、协调管理及可持续利用。”吕忠梅说。 伤痕难以修复、短视必结恶果。 为从根本上控制水质恶化,全国水污染防治费用节节攀升。“十二五”期间,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投入将达5000亿元,年均1000亿元。虽然国家投入巨大,但水污染问题依然久治不愈。 从1994年开始,养育了全国六分之一人口的淮河流域,成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先导”。经过20年不懈治理,国家投入资金数百亿元,才算遏制住淮河不断加重的“病情”。2013年,淮河流域国家监测断面中,水质为轻度污染。 太湖同样因为污染问题成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江三湖”之一。2007年无锡水污染事件暴发以后,政府先后投入800多亿元资金治理,代价不可谓不大,然而,太湖水质仍然不容乐观。 曲格平,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之一。1972年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 “40多年过去了,水的问题愈演愈烈。”回顾来路、检视当前,这位84岁的老人发出了“锥心之问”——“再不抓紧行动,难道真的要让最后一滴水成为人类悔恨的眼泪?” 无路可退 诚然,水安全问题有天灾因素。水利部门核算结果表明,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流域水资源总量减少13%,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北方的“水饥渴”。 然而,天灾难免,人祸可除。面对残酷现实,我们没有退路: ——节水是治本之策。 “当前打好‘水安全保卫战’的关键环节是节水,要从观念、意识、措施等各方面把节水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工业节水、生活节水,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全国节水办公室原常务副主任吴季松说。 统计显示,目前我国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仍为世界先进水平的2至3倍;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2,远低于0.7至0.8的世界先进水平。 ——体制改革是关键。 专家认为,针对水资源开发和水环境保护之间的脱节,应加快改革步伐,建立以流域水环境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体制。 必须发挥好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作用。水利部部长陈雷表示,加快推行城镇居民用水阶梯水价制度,非居民用水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构建全国和区域性水权交易平台,探索水权流转实现形式。 ——统筹兼顾是根本。 山水林田湖是“生命共同体”,治水必须统筹兼顾,与治山、治林、治田等有机结合,协调解决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灾害问题。 面对地表水、地下水及近海污染的多重考验,加强水环境治理的思路创新迫在眉睫。为此,周生贤等提出实施陆海统筹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理念。 ——调水是辅助。 专家认为,调水不能作为解决水安全问题的主渠道,而应在严格节水和治水的条件下,辅以适当调水。 “现在一缺水,就想到调水;水质污染了,也想到调水。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从向老天爷要水转变到自身节水,小到每个家庭每个人节约一滴水,大到农业耕作方式的改变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王金南说。 国家高度重视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新思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坚决向污染宣战”。 一些实质性举措已经相继推出,变化正在发生—— 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将于2015年元旦正式实施;俗称“水十条”的《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制定中; 5月1日起,北京居民实施阶梯水价,3档水价分别为每立方米5元、7元、9元,多用水多负担; 宁夏、江西等7省区正在开展不同类型的水权试点,力争二三年内在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流转等方面率先突破; 民间环保组织和社会力量参与,成为一支重要力量:“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致力于“中国水污染地图”绘制;“绿色江南”致力于太湖流域水环境保护; “环保问政”正在倒逼政绩考核向“绿色”转轨。 水是生命之源,水是梦想之基。 守护水安全,是当代每个人必须肩负的重大责任,任务艰巨、光阴紧迫。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