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世界,心智障碍者的就业支持工作最为突出的是欧美,理念和实践活动也是比较超前的,世界很多国家都是模仿。”融爱融乐理事长王晓更表示。 支持性就业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其定义是在就业辅导员的支持下,心智障碍者能够胜任普通工作,与非障碍员工同工同酬一起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辅导员作为企业和心智障碍者之间的桥梁,同时对企业与心智障碍者双方做出同等重要的支持。 “支持性就业的推广将有助于心智障碍者真正地融入社会,将传统上被照顾的对象转换成为独立生活、自我决策、自食其力的人,实现其人的价值。从根本上让家长摆脱终生照顾孩子所肩负的巨大的精神和体力压力。从经济核算的角度还将大大降低社会成本,支持心智障碍者在开放的场所就业的费用要低于集中庇护性就业和单纯的养护照料费用。”王晓更表示。 这种新型模式作为全球心智障碍人士就业的最佳解决方案已在发展中国家广为流行。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均在近20年内成功地引进并推广了支持性就业模式。 在谈及我国心智障碍者就业支持所面临的困境时,王晓更理事长表示,最主要的是自然支持不充分和专业支持不够。自然支持就是心智障碍群体所处的自然环境,这主要是指社会上见到的自然人,他们认为作为非正常人理应被保护起来,享有正常人没有的“特权”,加之国家会为这些智障群体提供一定的补贴,所以上班大可不必了;而对于专业支持,则是在就业支持的大背景下,作为桥梁的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程度和数量远远不够。 “在募集就业辅导员这件事上,NGO组织也是没有办法。从体系上讲,一个智障人士的就业支持工作后面,需要有一个专业团队在为其服务。这在就业支持工作较发达地区是一个行业的标准。”王晓更认为,就业支持工作需要的是有专业技能的社工,但是这在我国非常少,培训工作才刚刚启动,这导致了就业支持工作进展非常缓慢。 中国残联第五届主席团副主席、中国智协第五届委员会名誉主席马廷慧在接受《公益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残疾人群体是我国人口组成的重要一部分,残疾人的康复、就业、融合教育工作是我国消除障碍、促进融合、提升家庭幸福感的重要工作方向。现阶段我国的残疾人帮扶事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短板也应该正视,在努力扩大覆盖面的同时,也应将更多专业化的培训队伍、教师队伍补充进来,从而实现残疾人帮扶工作的长期有效发展。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