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慈善·民生 >>单独家庭的“二胎成本账”(2)

单独家庭的“二胎成本账”(2)

时间:2013-11-20 14:57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庄庆鸿 杨雪
在城市,凡是嚷嚷生二胎的,基本都是没要过孩子的。带着开玩笑的性质,李牧如此断言。她孩子班上的家长,暂时还没人愿意生二胎。 一对要了二胎的双独家庭夫妻告诉陈香: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

  “在城市,凡是嚷嚷生二胎的,基本都是没要过孩子的。”带着开玩笑的性质,李牧如此断言。她孩子班上的家长,暂时还没人愿意生二胎。

  一对要了二胎的双独家庭夫妻告诉陈香:“原本以为大孩子可以带小孩子,但没想到,实际上养两个孩子的精力完全是翻倍的,是吃二茬苦,受二茬罪。”

  单独家庭的观念账:“独生子女伤不起”

  但陈香的丈夫王爽,却牢牢站在“支持单独家庭生二胎”这一边。

  作为“独一代”,王爽认为独生子女太孤单了。“主要是为了孩子考虑,孩子能有个伴儿。”

  因为“没有伴儿”,近二十年来,社会上对独生子女群体的“伤不起”,一直不乏批评之声。

  “比起多子女家庭,通常独生子女的分享意识、团队意识、抗压能力会比较弱,容易以自我为中心。而且独生子女一般受到的夸奖多,听到的负面信息少,自尊心比较强,进入学校和社会可能会受不了打击。”

  但王爽也承认,不能把独生子女“一棒子打死”。“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时候,80、90后还是很给力的,还是比较能担当责任的。可能因为家里大人多,家务事不让独生子女干,所以他们的动手能力才弱,如果都放开手,让他们去做,也不会总是弱的。”

  34年的独生子女政策,也带来独子家庭的“伤不起”。

  “只有一个孩子”,让很多父母反对孩子涉足军人、警察等风险系数偏高的职业。王爽就认为:“如果能为国家作贡献当然好,但是也应该考虑一下独生子女的因素,除非他自己非要去当兵。”

  频频看到“百万个失独家庭”的新闻,也是他想要二胎的原因。“那些40岁、50岁的父母,再生孩子已经不现实了。失去唯一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灾难。”

  在广阔的中国大地上,“421”的家庭结构,也加重了独生子女肩上赡养老人的负担。

  王爽的母亲曾患病住院,那时就把他和妻子累趴下了。“又要上班,又要照顾家里的孩子、去医院陪床,还要去看望爸爸,简直要把我劈成四半。那一阵子,我和老婆都是连轴转,我的体重一下子掉了10斤。”

  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面临这样“独木难支”的局面:“如果家里有兄弟姐妹,就可以倒着班来。”

  单独家庭的“观念账本”里,还有一个更尴尬的概念:“重男轻女”。

  对房价高企的解读,早有“丈母娘经济”概念,全国不少地区,都存在“给儿子买房”的情况。这导致部分有女儿的家庭不愿意生二胎,以免生了个儿子之后,女儿“太可怜”。

  “房子大都是买给儿子,但将来父母老了,是儿女共同承担赡养责任。我是独生女,结婚后,我父母赞助了我们买房。如果我有个弟弟,你想想我还能有什么?”李牧说。

  另一面,“重男轻女”观念下,一些有女儿的单独家庭,顿时感受到了长辈希望他们“再生个男孩”的压力。

  “‘生儿生女都一样’已经讲了30多年,希望更多爷爷奶奶辈的人能够真正转变观念,尊重子女的选择。”身为“70后”的李牧颇有感慨。

  “观念需要一代人来改变”

  虽然陈香不打算生二胎,但是她一样在当天晚上发出了一条欢庆“单独二胎”的微博。

  “现在放开了政策,无论我想或不想生,都可以自己选择,不再是国家明令禁止。这不一样,还是很有必要开放的。”

  看到微博,王爽又试图说服妻子:“再生一个孩子,我们略微‘穷养’不就可以了吗?过去我们这一代的父母,不都可以带好几个孩子吗?”

  但她反驳:“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小时候了,孩子都养得很金贵,要讲究教育质量,注重孩子的习惯养成、科学喂养,更不可能长时间离开家长的视线。现在的城市里,你见过三五岁的小孩独自在大马路上走的吗?”

  1979年,中国开始实行独生子女政策,第一批610万孩子领取了独生子女证。

  经过34年独生子女政策影响,加之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国人的育儿观念也从“粗养”一步步走向了“精养”。

  对于一个老人看不过来一个孩子,李牧深有体会:“老人看孩子,真的比较累,有时候都吃不上饭。主要是怕孩子磕着碰着,现在不像以前住平房,街坊、亲戚能帮着看着点儿,放学后能在院子或胡同玩会儿。现在住的都是楼房,不敢把孩子一个人放在家里,煤气、电都不安全。”

  接送上下学,也逐渐从“争议话题”成为城市家长的“必需选项”。

  “现在孩子都早放学,小学生减负了,3点10分就下学,父母都有工作的话,一般没有这个时间下班的。”陈香解释,“我们小时候流动人口少,谁家来外人都看得见,放心让孩子一个人自己走胡同、过马路回家。以前也没有那么多车,谁家有车停在胡同里都算新鲜的了。”

  李牧认为这并非小题大做,“这是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现在外面车很多,以前只有自行车。而且现在侵害孩子的负面事件、报复社会行为也不少,所以,孩子的安全是家长最担心的问题。”

  “精养”的教育观念,对于单独家庭也有“不得不从”的无奈。

  实际上,陈香也不愿意让孩子这么累。“这班那班,真的上不过来,但这是教育的大环境使然,大部分家长和孩子的节奏就是这样。你不学,别人学,就是‘输在起跑线上’,甚至不是‘赢了对方’。”

  她看到国外幼儿园的教学“就是玩”,而她孩子的幼儿园正好相反。“不但不能玩,上完大班,还得上学前班,提前学小学的东西,你不学就跟不上课程。”

  “真的有必要所有人一起‘抢跑’吗?”王爽也发出了这样的疑问。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欧阳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4-03-06 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