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画·名家 >>王亚林:书法是精神道场 心灵归宿

王亚林:书法是精神道场 心灵归宿

时间:2013-07-23 14:20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西安晚报
微末写《金刚经》(局部) □吴振锋 麦黄时节,该是拾禾的日子。忆起童年大田里拾麦的场景,勾起一阵玄想。忽地起身,将亚林的书作挂满一墙,顿觉我思已在一片金灿灿的喜悦中徜徉,那是属于亚林的田野,那是从年轻的心里抽出来的丰硕的穗子。它向整个世界宣告

  

 

  

 

  

 

  微末写《金刚经》(局部)

  □吴振锋

  麦黄时节,该是拾禾的日子。忆起童年大田里拾麦的场景,勾起一阵玄想。忽地起身,将亚林的书作挂满一墙,顿觉我思已在一片金灿灿的喜悦中徜徉,那是属于亚林的田野,那是从年轻的心里抽出来的丰硕的穗子。它向整个世界宣告一种事实,播种、施肥、浇水、除草——所有丰收的喜气是用汗水换来的;孕育、分蘖、拔节、抽穗——任何生命的节奏都与生命本体的颐养涵化密切相关。亚林在书法的田野里收割。好年景不仅因了种因,也因了汗水对生命的真诚浇灌。

  我之乐于欣赏亚林,始于读亚林的书法,尤其亚林的大草。全国第三届兰亭奖投稿之际,亚林与一干年轻书友携大作来万庐小聚,一卷数十米大草书法吸引了我。我看好亚林这一拨人。亚林终获兰亭提名奖,声名大振。相与往来日久,我更坚信,这拨年轻人不仅是书道中坚,亦是社会栋樑。书法的“含金量”,最根本的还在于书者对生命本体、对本原性生命形态自身的感应、体认、省察、潜咏和含玩。书法的生命,源于斯,书法的形态,亦发于斯。对于一个真诚的书法艺术家来说,艺术的创造,不论尺幅大小,表现强弱,都是灵魂探险的艰难跋涉,是创作主体本原性生命形态的升华与呈现。艺术家的生命形态,决定着书法的形态(不只是形式!)。而任何一个人的生命形态,都是一个既定的实体,既定,是区别于“他在”、“异己”生命形态的质性,质地;实体,是本原性生命形态在时间中的流淌、生发、开放、聚敛、升腾、凝结、消融、重铸,种种种种,因时、节、地、域、气、运,外感而内应,中发而表征,以不同方式,呈现的不同面目。意即“艺术细胞”蕴匿于与生俱来、性命相与的真气、元气、灵气之中。只有最生动、最活跃、最充分地激活和释放这些生命中最茁壮的因子,艺术才是最感人的。亚林属于慧根极佳的那种书家。书法于亚林,纯属业余,政务之余事也。但书法又是亚林精神的道场,心灵的归宿。在我看来,书法是亚林一道“临街的窗”。透过窗,他可以看到世上的风景,然而,却不知自己亦是不错的风景。某日中午,亚林因了“技痒”,他挣脱繁忙公务,来不及用饭,便赶回书房,一阵酣畅淋漓、尽情挥霍笔墨之后,便是满地狂草书作。妻晚归,大惊,“真是入魔了”,嗔疼俱矣。有道是“不入魔难成佛”。痴魔原本是道佛的本家。得道的过程不是技术积累的过程,而是养生的过程;不是养得肉体生命的康健,而是养成内在生命的和谐圆融。从这个意义上说,书法是人的生命本质的深度隐喻,我坚执不疑。亚林擅诗,亦能文。诗文与书有一种生发互用的本然关系。他赠友人的蝶恋花有句:“屠龙自愧无好计,只吟新词与君契”。得古意而沉郁,有大家气象。亚林点评友人书作,持论客观,雄视百代。即使言及不足,亦常有点穴之笔,其真率足证其诚。书法是养成的文化。依亚林之天分才性以及当下的生命形态,行之必远,自不待言。

  回头再说他的书法。刘熙载《艺概》有云:“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亚林书法入古为新,从二王出发,却在唐代狂草大家张旭处落脚,参以怀素、孙过庭,甚至从日本人藤原佐理那里借火生光,这种取法的多元,足见亚林视野的开阔。我之欣赏亚林大草,其实不在字表而在字内所流宕的气机——一种自在的没有心灵营算的“无营”之美,正如董其昌所说的,“古人神气,淋漓翰墨间,妙处在随意所如,自成体势。”也即南宋邓椿论画“所谓风行水上,自成文理者也。”草书贵在不是“思”所致,而是“遇”所得,审美的超越仰赖于偶然的兴会,艺术的妙境存在于没有机心存在的地方。刘熙载《游艺约言》还说:“古人书,看似放纵者,骨里弥复谨严;看似奇变者,骨里弥复静正。或疑书真有放纵奇变者,真不知书矣。然岂惟不知书而已哉。”这里告诉我们一个艺术的辩证法,其实也为我们判断草书高下确立了一个标准。就是说,一当神旺兴来,天骨开张之际,只有那种“迹若游戏”,内里却谨严静正真水无香的,才是上乘佳作。以之权衡亚林草书,足可当之。亚林草书得乎心,应乎手,元气真性,腕底风生,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已然在某种程度上超越累功而大巧之技,这在现时书坛,实在是不多见的。

  时移世异。当代艺术多以满腹机心去创造,以忸怩作态来炫人,而朴实纯真的传统却在人们的感叹兴喟中渐次流失。亚林的可贵,在于他并不为时风所染,而恒持着潜育在内心的安静。当然,亚林正值可以任意挥霍的年龄,书法中亦存在许多变数,看他那些或斑驳幻妙,或工整灵动,或乱头粗服,或不拘细末的楷、行、隶诸体,可以窥见一个不安分的灵魂在时光催赶中的那种躁动,或者说来自于炽热的创造欲望引渡的出自少年轻狂的笔墨实验,这些都是一个年轻书家必经的人生过程。然而,俗目愈远,古道愈深。古道愈深,行之必远。愿在传统文化中浸泡的亚林,前程无以限量。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黎慧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8-01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