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上了一半,培训机构跑了!”“交了1.8万元学费,结果课时费用了不到8000元,培训机构就踪迹难寻。”近年来,各类教育培训机构频频因预付费模式“爆雷”,成为众多家长防不胜防的“痛点”。 所谓的预付费,即用户在享受服务之前,先预先支付一定的费用,待服务结束后,实际费用从预付款中扣除。目前的教育培训机构普遍采取预付费模式。“优惠力度大”“性价比高”“避免以后涨价”,对于广大家长来说,预付费似乎具有不可抵挡的诱惑力。正因如此,源源不断的预付款流向培训机构。而一旦其因某种原因跑路,家长们承担的损失也将是巨大的。据报道,日前优胜教育“爆雷”后,其仅在北京广渠门校区的应退学费总额就已超过900万元。 海淀家长、鸡娃、小镇做题家……“课外辅导班热”大环境助推了预付费模式在培训机构的扎根。早在2018年有第三方机构发布调查报告指出,68%的中国家长为孩子教育焦虑,近半数家长可接受的教育花销为家庭收入的40%。一方面,培训机构列出的课时费水涨船高;另一方面,望子成龙的家长们却要在生活上节衣缩食。而预付费模式不失为降低教育成本的可行办法。有家长表示:“我给孩子报课的这家培训机构是充值越多返得越多,返的钱可以用在任何一科上。”在教育服务的需求端,家长们热衷于预付费模式。 作为教育服务的供应端,培训机构对这种模式更是乐此不疲。短期内迅速积累大量资金是预付费模式的显著特点。除去要支付场地、人员等基本费用外,在激烈竞争的教育市场,培训机构还要考虑扩展门店、做好推广宣传,从而形成规模效应。此外,教育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培训机构既要承担用户流失的风险,又要面对经营战略正确与否带来的挑战。“手里有钱,心中不慌”,预付费模式给教育机构带来的,是物质上的充盈和精神上的放松。 教育机构“爆雷”的新闻早已不新鲜。那预付费模式给用户造成的损失,应由谁来买单?《课程销售协议》明确规定了不同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培训机构提供教育服务,用户为教育服务付费,课时数决定教育费用。培训机构因未履行协议的有关规定,自应承担违约责任。但现实情况是,用户维权要付出长时间、高成本,最终结果也通常以用户未追回钱款而告终。对此,迫切需要有关部门将监管前置,从而在规范教育市场秩序、维护广大用户权益方面有所作为。 2018年出台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明确规定:收费时段与教学安排应协调一致,不得一次性收取时间跨度超过3个月的费用。教育部也多次重申这一重要规定。有关部门当以此为执法依据,重点查处违规收费行为;在资金监管方面,不妨引入独立第三方机构,消费者将预付款存入指定账户,采取“一课一消”方式结算;加强对培训机构的动态监管,及时对外发布预警风险。多措并举才能有效防范预付费模式坑害家长。(静 子) (编辑: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