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国上下都在建设“数字政府”,数据代替跑腿,让群众“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但在实际过程中,一些数据没有及时更新或者没有效用,变成“僵尸数据”,结果群众不但没有“最多跑一次”,反而被这些数据折腾,来回跑断腿。 笔者的一次亲身经历,就反映出“僵尸数据”带给办事群众一串接一串的麻烦——前不久,笔者收到交警部门提醒称车辆已到年检时间,必须抓紧办理。根据信息提示,笔者打开省内“最强大的”政务办公APP,上面明确说车辆年检必须预约。于是笔者根据流程打开预约平台,里面显示有几个远离城区的检测点价格便宜,预约车辆较多,而市中心的几个检测点价格稍贵,但显示预约数为0。想想时间紧张,笔者当即预约了市中心的检测点。 笔者驱车半小时,根据导航到了目的地,一看,说好的检测点却是一片地铁工地。恼火归恼火,笔者又立即改约了附近一个检测点,并且一路拨打服务电话,一直占线。又驱车半小时,发现“检测点”变成了商场。 既然已经变成地铁工地、商场,那么这些检测点的取消,应该有相当一段时间了,为何它们还以检测点的身份存在于政务服务平台?预约为何依然能成功?服务电话为何总是占线?假如中间有一个环节有提醒,笔者就可以不跑或少跑冤枉路。 笔者调查了解,这样的“僵尸数据”或多或少存在于不少地方的数字政府建设中。一些部门上传数据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没有上传真正有效的数据;一些部门疏于维护,数据更新不及时,导致群众按图索骥变成瞎子找马;还有一些办事流程未能形成完整链条,一处出现脱节,整个流程都“散架”,比如前段时间一些地方健康码出现无法识别的情况,导致群众出行受阻。 “僵尸数据”是冷冰冰的数据,造成的危害与“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官僚主义危害是一样的。由数据带来的挫败感给办事群众的心理伤害甚至更强:现实中面对面还可以找到人投诉,甚至吵一架也还能出出气;而数据出错误,都不知道找谁解决,还会让人误以为是“自己跟不上数据时代”。 数据变“僵尸”,群众跑断腿。“僵尸数据”背后折射的是政府部门的担当缺失、作为缺失,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强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在大力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治理水平的过程中,确保数据的有效性必须贯穿始终,不能为了建设而建设,将“互联网+”简单化为“+互联网”。相关部门也需要及时加以监督、督促改进,让数据动起来、跑起来,真正为人民群众服务。(笑乐) (编辑: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