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基础 ----资源综合利用与“十八大”、“十九大”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资源综合利用有了更为深刻的阐释,是对“十八大”以来有关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基础做出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就相关内容做一粗浅的概述。 “资源综合利用”这一概念的社会实践可以追溯到我国明代时期珠江流域的“桑基鱼塘”。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源自我国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这个年代正值中国工业体系加速构建,社会祥和、民风朴实,人民团结、社会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急速工业化的进程,并逐步开始面对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毛泽东在这一过程中提出了“综合利用”的思想,进而作为国家政策并逐步成为中国政府长期坚持的环境保护原则”。“在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历史阶段,毛泽东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先后提出了对水利、煤炭和工业废料的‘综合利用’,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工业化过程中对资源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变化过程。毛泽东的‘综合利用’思想来源于中国工业化的实践,反映了实践的客观需求,因此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以后,资源综合利用被社会上定义为:“主要是指在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就严格的意义讲,这个概念虽然反映了资源综合利用的一些特征,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从今天的视野看,这一定义的内容中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对物质的认识和一些概念、定义,以致一些文字表述也不够准确,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和表述。首先,从资源利用的范围上看,这个定义的局限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资源利用不仅限于工业生产过程,在所有利用资源的条件下,均需要考虑资源综合利用问题;二是在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不仅仅限于对“共生、伴生矿进行综合开发与合理利用”,还包括对尾矿的资源综合利用;三是农、林业的资源利用,特别是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附产物(以往称为“农林废弃物”)也应当包括在资源综合利用的范围之中;四是由此拓展的各行各业的资源利用过程,均应当考虑综合利用,即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应当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重点内容。第二,从概念定义上看,由于对物质的认识上存在偏差,导致在概念定义上不够准确。“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应当属于伴随工业生产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物质,即工业附产物,而不是废物。第三,从资源利用的归类看,矿产资源开采也应当包括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期间产生的尾矿也应当算作工业附产物。“对社会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回收和再生利用”的表述也不够准确,废物应当被处置,即填埋或者焚烧,“再生利用”是指资源再生利用,废物是那些已经在一定限制条件下不能作为再生资源利用的物质,能够进行再生利用的应当是废品和前述的附产物。至于仅仅把大宗工业固废作为资源综合利用的主要内容更是不准确、不全面的。对于这些技术问题,本文不做更多探讨和说明,重点就资源综合利用的“十八大”、“十九大”思想基础进行探讨。 一、资源综合利用与“十八大”、“十九大”精神 “十八大”报告中包含的有关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承和发展,是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基础,是对以往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理论赋予的更为系统、科学的思想升华,“十九大”又在“十八大”的基础上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思想基础做出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发展,由此可以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连续性,是一种稳健和不断成熟的思想体系。 (一)关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 “十八大”报告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尊重自然就是按照“物质第一性”原理的要求尊重自然规律,不但要尊重自然规律还要顺应自然规律。遵循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也是对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实事求是”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十九大”报告在“十八大”报告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坚持资源综合利用与“十八大”、“十九大”上述思想一脉相承。资源综合利用是对资源利用方式的客观描述,体现了对资源利用客观实际情况的尊重。这一表述说明了人们关于利用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即资源是可以被多种多样的方式所利用的,概括地称此为“综合利用”是十分准确的。如果我们认真地去考证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利用资源的内容和方式,就会发现它是多种多样的,又是不断不变的,不是僵化、教条、一层不变的。目前对资源综合利用的掌握主要有如下一些情况: 首先是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这种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是在保证维系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根据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内在联系性,即水(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海洋、土地(包括土壤)及其派生的山岭、林地、草地、湿地、道路、沟渠、沙化土地、原生沙漠以及这些区域上的物种和地下的矿物等等的相互联系性,而系统或者联系地考虑对其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资源的利用方式,以便在维护生态系统安全的前提下,协调、充分、高效地利用资源。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是强调要对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系统治理。 其次是在生产(包括一切生产,而不仅限于工业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生产原料及伴随生产过程产生的可回收利用的物质)的综合利用。即对产品生产所需要投入的主料、辅料和生产中产生的附产物充分、合理利用。使主料和辅料最大化利用,减少附产物的产生量。对于附产物则需要经过回收、加工后获取新的(再生)资源来再生利用或者直接再利用。 第三是对产品转化为商品后形成的旧物(旧产品)、废品的整体或者部分的再利用、再生利用和能量回收的资源利用行为。这种利用行为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把旧物(旧产品)的整体或者部分经清洁处理后或者经翻新后再利用(或者称重复利用),也可能根据产品的具体情况进行对产品的再制造;二是对废品(已经丧失了基本功能的产品)通过回收和拆解,使其中的资源经过加工再次成为产品生产的原料,即使资源得到再生后利用。 把以上所说的这三个方面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内容合在一切,以资源综合利用的语义予以概括,是比较贴切地概括了全部资源利用的方式和状况,也表明了一种较为高明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一表述首先反应了资源利用方式的多种、全面的实际情况;其二,这一表述还包括对资源利用方式运动变化的认知,资源利用的上述三种方式不是静止不变的,也不是拘泥于一种单一的方式,而是多种多样的,并随着人类利用资源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而变化。总的来说,资源综合利用这一对资源利用方式的认识和描述不是出自单一、僵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而是基于全面、变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是客观的,是符合“十八大”和“十九大”上述思想精神的。 (二)关于资源配置的思想 十八届三中全会在资源利用方面,提出“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就是否定人为主观、僵化地配置资源,而是遵循市场规律,也就是遵循社会经济规律,让市场来决定资源配置,而不是按照既定的模式、理念来配置资源。而资源综合利用恰恰符合这样的资源配置要求,强调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赢,而不拘泥于一种人为认定的模式。因为这种资源综合利用概念的提出,是在我国经济困难,资源短缺的历史条件下从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这与市场规律和经济规律是相一致的,它考虑的是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而市场配置资源指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引起价格变动从而实现对资源进行分配、组合及再分配与再组合的过程。任何在市场条件下的资源利用模式,都首先要考虑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效益是市场经济追求的主要目的。但我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决定作用,并不是表明政府毫无作为。相反我国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发挥政府调控作用与市场机制的密切配合。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是根据我国环境资源问题趋紧的现实。按照这一思想,要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作为一体,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就是要注重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既要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又要考虑防止环境污染问题,而不能仅仅考虑资源效率和经济效益,这是当代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是当代任何国家、任何社会的市场经济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需要政府的调控功能与市场功能的协调。这一问题也为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完善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在传统资源综合利用强调资源效率、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增加环境效益的内容。这是完整的市场经济效益的内容。 (三)关于“五大发展理念”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资源综合利用与这五大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首先,关于创新。资源综合利用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可以说,没有技术创新就不会有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甚至没有其存在的基础。只有不断提升资源利用的技术水平,才能不断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的进步,创新是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也是资源综合利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可以说,资源综合利用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离不开资源利用的技术创新。第二,关于协调。资源综合利用中“综合”的含义与“协调”是紧密联系的,综合就是要考虑各种资源利用方式,协调就是要协调各种资源利用方式。综合利用和协调利用资源都是要从全局考虑资源的利用问题,综合利用资源和协调利用资源是相一致的。协调发展的理念更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并为资源综合利用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丰富了资源综合利用的内容。第三,关于“绿色”。所谓“绿色”是对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思想的一种描述,是对生态文明建设寓意的深刻内涵的描述。资源综合利用在强调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考虑环境效益,否则不可能带来最大化的资源利用效率,仅强调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不顾及环境的破坏问题,是对资源效率的彻底否定,因为当生态系统破坏的同时,也就意味着资源的源泉遭致了灭顶之灾,没有了资源又何谈资源的利用效率。所以,资源综合利用一定是要以“绿色”为基础。第四,关于开放。人类共生于同一个星球,这个星球的破坏会殃及每一个国家和每一个人,因此,任何有效利用资源的方式、方法,都应当在开放的前提下在世界上传播。资源综合利用的“中国精神”、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是中国带给世界的“礼物”,因为它真实、客观、准确地反映资源利用规律,与世界上一切合理、高效利用资源的思考和行动相一致。第五,关于“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的“共享”表明了中国和平、友好、合作的国际姿态和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阐明了“共享”的基础和根源。充分反映了中国对世界的善良态度、正义立场和合作精神。资源综合利用与“共享”思想首先是相一致的、是紧密联系的:一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实现资源利用的资源共享;二是运用资源综合利用手段实现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共享。其次,资源综合利用是落实“共享”思想的具体实施措施之一,即通过对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合理利用来实现社会各行业、各领域,乃至全球资源配置上的共享。 二、资源综合利用的群众路线基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首先开展的一项共产党员教育实践活动是进行“群众路线教育”。走群众路线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之一,也是共产党成功的宝贵经验之一,也成为共产党根本政策之一,这条路线是党的生命线。群众路线主要强调两点:一是重视、关心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二是尊重实践,在实践中向人民群众学习。走群众路线的原理和原则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即理论来之实践,又指导实践并受实践的检验。资源综合利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其中利用资源的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个经验就是通过总结人民群众在利用自然资源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资源综合利用的经验,又用这一经验去指导资源利用的实践,最终形成资源综合利用的经验和模式。所以,资源综合利用与“十八大”以来提倡的走群众路线,进行群众路线学习实践活动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作者:翟勇,现任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法案室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气象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海域使用管理法》、《海岛保护法》、《防沙治沙法》等法律制定和修改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多次参与“全球立法者应对气候变化”论坛,并参与论坛文件的磋商工作。在多个期刊发表过有关环境资源方面的文章数十篇。吉林大学法学硕士,曾赴瑞典乌普萨拉大学学习环境立法方法论,并获学业证书。) (编辑:明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