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更是在业界掀起了一场旋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国内互联网巨头纷纷在寻找下一个风口,谋划接下来该发力哪些领域;互联网企业并购频繁,六间房、中关村在线、雨林木风等纷纷高价“卖身”,大众点评、美团、蘑菇街、今日头条等则获得过亿美元融资。 监管层面,自从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之后,各地纷纷推出或抓紧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省份只有福建省,但广东、江西、湖南、河南等地均已明确相关计划正在制定中。还有部分省市则是“计划未出,行动在先”,如山东、四川、甘肃等地已在提前实施。 然而在笔者看来,目前“互联网+”概念过热,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首先,“互联网+”概念走红之后,市场资金的投资潮恐怕只是刚刚开始。其次,从提出“互联网+”战略到具体实施,会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目前线下的原始财富与市场仍占中国经济的重头,虽然互联网企业们一直是超前在做,但是仍旧有很多传统企业对于互联网是抵触的。大部分传统企业当下还停留在工业发展2.0时代甚至更早,这些企业想要对“互联网+”从抵触、观望及徘徊,转变为学习、接受及彻底洗礼,恐怕还要大费一番周折。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互联网+”助力传统行业转型的过程中,理当慎重拿捏,不可过急过猛。否则,曾在光伏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泡沫与产能过剩,这次或许又会在“互联网+”上面重演。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