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天河红旗渠,让河南林州这个名字蜚声海内外。而近日当地官方主办的红旗渠网,发出了一则旗帜鲜明的“民意征集”——如果“林州市”改为“红旗渠市”,是否也能像大庸改张家界一样给百万林州人民带来不争的红利?该网站的官方背景,引发了广泛关注。莫非林州要改名字了?随后,林州市委相关领导对记者做出回应,改名一事涉及林州的大政方针,目前并未上升到政府层面,他也正在进一步了解核实相关情况。(12月18日《大河报》) 林州市之后,会有“红旗渠市”吗?网友们纷纷在发问。按照《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的规定: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地名的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然而近年来国内城市表现出“改头换面”的冲动,继而寻求更响亮的名称,早非孤立的现象。 接踵而来的改名,无疑在制造出一种庸俗化的城市经营取向,它也注定,为林州改名征集网络民意,只会招致沸沸扬扬的议论。不过其中最令我吃惊的,是该则意见用张家界来佐证林州改名的必要性。这显然存在着巨大的现实误解。一方面,张家界当年之所以从大庸改为此名,固然有着为旅游产业扬名的缘由,但最大的缘由是行政区划的升级;另一方面,时至今日,把大庸更名为张家界,是否真的算得上成功,原地名中的文化底蕴是否被抛弃,即便在当地仍然存在着不少争议。 一个张家界,显然无法佐证林州更名的必要性。以更大的视野来衡量,公共的城市改名事件,也从来都非只谈收益、不谈成本和风险的事情。一个城市的改名,其实非常“昂贵”。按照媒体的计算,一个150万左右人口的城市更名后,仅办理二代身份证就需要花费2000万元,更不用说其他单位名牌、路牌、公章等的更换费用。尤其是,改名很可能“双输”,不仅要支付成本,亦很可能无法真正提升当地的经济与名气。如安徽徽州更名为黄山市,就被认定为失败的更名样本。 我并不是说,城市就不能更名,而应当处于一成不变的发展状态之中,但城市的更名举动,必须建立在笃定的客观条件和程序之上。首先,城市更名理当是一种“发展之后”的自然结果,譬如此前的行政区划由县(区)升级为市,同时,此种改名既不应割裂名称中文化的内涵,且成本是“最小”的。其次,城市改名应该处于一种被严格约束的状态。改名前既要有相关专家科学负责任的论证,也要有对于当地市民意见的广泛听取。满足了这样的前提,城市改名才是可以接受的。 城市更名,兹事体大。最应该拿什么来佐证城市更名的必要性?除了经济层面上的客观审视,以及严格到位的程序,不会再有其他。所以,这则林州改名新闻中,唯一令人欣慰的地方是,当地政府并没有直接决定改名,没有采取领导决定改名的方式,而进行了提前的民意征集。当然,有网友说,虽然林州为改名“红旗渠”征集民意的消息流传于网上,但当地政府其实并没有打算更名,它只是为了炒作,只是为了借机宣传林州。倘若真如网友这般所说,那我只能道一声“呵呵”了。 -王聃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