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从为民服务的角度思考怎么把事情办好,而是先保证自己不担责任。这种对“风险”的畏惧,显然是观念出了偏差。总强调“风险”,说到底还是在担心丢了官、失了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随着打击贪腐和纠正作风的力度不断加大,做官似乎成了一个很有“风险”的职业。也正是考虑到规避“风险”,怕触碰了“乱作为”的红线,有些公职人员干脆“不作为”了。现在就有基层的群众反映,政府机关门好进了,脸好看了,但事却更难办了。 很大程度上,这种“不作为”隐含着对“多做多错”的担忧,于是就选择最安全的“不做不错”。要说“有作为”能有多大风险,只要不贪不腐、不以权谋私,哪怕是为了群众利益承担点责任,哪怕是突破一些不合理的条条框框,无非就是降级撤职受到处分。总强调“风险”,说到底还是在担心丢了官、失了权,损害了自己的利益。 相信不少人在办事时都听到过这样的话,要么“你这个格式不对,我不能给你盖章”,要么“我负不起这个责任,你去找别人”……越是与群众直接接触的基层,越是与民生相关的部门,这样的话听得就越多。之前有不少媒体报道过群众办签证、办户籍、注册企业等遇到重重阻碍,很多都是受困于办事人员的“不作为”。不是从为民服务的角度思考怎么把事情办好,而是先保证自己不担责任。这种对“风险”的畏惧,显然是观念出了偏差,注重个人私利多于群众利益。 如果按照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去办事,对“风险”的畏惧就应当变为对业务的专精。怕触碰“红线”,更要弄清楚“红线”在哪里,怕“乱作为”,就得明白该在怎样的范围内“有作为”。其实现在有很多窗口部门都在推行“首接责任制”,就是要让公职人员熟悉整个业务流程,把“有作为”的范围最大化,而不是相互踢皮球,用“不清楚、不知道”来搪塞群众。虽然这一制度并没有覆盖所有的职能部门,但其中蕴含的道理还是很清晰的——越是主动作为,越有利于避免“乱作为”的风险。 当然,有清晰的边界只是理想中的状态,不能否认的是,现在有些方面的规则还不完善,在“有作为”和“乱作为”之间还存在着模糊地带。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些不适应现实的条条框框,尤其关系到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小到串联的暖气用户能否报停,大到手续略有瑕疵的小区能否办房产证,常常成为困扰群众的死结。如果总是因循守旧地规避“风险”,没有点“敢作为”的突破精神,问题肯定越积越多。这样一来,像前段时间多个省份出台的孩子落户与社会抚养费脱钩的政策,也就不会出现了。 事实上,现在我们常说的“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是鼓励政府部门坚持为民服务的价值导向,不惧“风险”,敢于作为。有了这种积极负责的态度和行动,界定“风险”的规则才能在实践中更加完善,才会形成“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清晰边界。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