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风来,街头遍地梅花桩”,昨天媒体报道了夫子庙平江府路新姚家巷,不足50米的路段竖了97根塑料桩,密密麻麻让人看呆。理由自不必说,防止汽车乱停。这样的梅花桩对于南京人并不陌生,但是每遇到一次,大家仍然是忍不住要吐槽。 今年1月,长江路上的梅花桩被撤除;5月,水西门大街的桩子屡屡绊倒人被投诉又撤除。不撤市民抱怨,撤了违停车回潮,还是有市民抱怨。在管理者看来,执法力量的捉襟见肘、南京停车资源的过度紧张,都让他们在违停面前疲于奔命。当巡查和监控抓管不过来时,在大街上立起桩子的丛林,似乎是最有效和省事的办法。但是,只站在自身部门考虑,只看好的一面不防坏的一面,即使你短期把违停车堵死了,也把新的问题堵出来了。 遍地梅花桩的城市,如何体现其无障碍通行的环境?记者连日观察江北大道快速路,发现快车道上全是电动车大军,而慢车道上空空荡荡。这种危险局面,恰恰是治理违停遍插梅花桩带来的副作用。只强调堵未必化解矛盾,却可能增加对抗情绪。不仅新姚家巷、江北大道等处的塑料和水泥梅花桩已经遭到破坏,其他地区的梅花桩也好不到哪去。为了解决一个问题,而衍生出更多问题,这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味道。指望纹丝不动的桩子来实现城市秩序的规范,想一劳永逸,是不可能的。 违停作为顽疾,治理的确有困难,却不能强调困难。历次违停集中整治不都在短期见效了吗?尤其是今年6月份,城管和交警分化片区管理,随处可见穿街走巷的执法者。再加上停车收费新政和大量划停车线的配合,真的焕然一新。事在人为,不是梅花桩所为。管理中的奇招、怪招只是权宜之计,实招、严招才是根本。如果多用集中整治的综合模式,常用集中整治的密集执法,还需要梅花桩救急吗?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