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宁市万城镇千亩农田没水喝。就市民反映万宁水库左渠道水利设施受损严重一事,万宁市水务局局长坦言,他上任两年来确实没维修过,万宁12个乡镇的水利仅有100万元维修费,每年都有缺口,“我们会尽量向市政府和省里打报告申请资金加大设施的维修”。(10月22日《南国都市报》)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在“每年都有资金缺口”的情况下,万宁市水务局在诸多亟需维修的水利设施面前,难免捉襟见肘。但令公众不解的是,既然“每年都有缺口”,需要另外“尽量申请资金”,为何相关部门在统筹安排相关经费时,未能及时有效地做出调整呢? 针对媒体的报道,万宁有关部门的反应相当迅速,不仅到万城分干渠进行实地调研、排查问题,召开现场办公会议明确责任、求解问题,从维修恢复文体设施等“硬件”,到市、镇、村三级管理等“软件”上入手,为当地今冬明春农田科学有效用水提供保障。这些作为都值得肯定。 只是,为何一些民生事件的解决总是在媒体报道之后?哪怕“水闸门早因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哪怕当地农民无奈地发出“失业”的自嘲?一些部门、一些人员在与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最后一公里”路上,缺担当、少作为,对一些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打起太极”、“踢起皮球”,既危害了群众的利益,也影响了地方的发展。 民生渴不得,民心渴不得。“群众利益无小事”不能仅仅挂在墙上、说在嘴上;群众工作也不能止步于办公室听听、网络上看看,而是要真正脚板走路“身入”群众、转变作风“心入”群众,愿为群众做小事、善为群众解难事。唯如此,民心才不会在焦急的等待中“喊渴”。 ■ 乐南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