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多年前,德国物理学家恩斯特·阿贝断言,光学显微镜不可能分辨出整体尺寸小于0.2微米的物体。100多年后,有三位科学家没有止步于这个“定论”,他们发明的清晰荧光显微镜,通过荧光分子的帮助,把光学显微技术带入纳米尺度。这个技术在医学、生物等多领域将有广泛应用前景。 这便是今年颁发的诺贝尔化学奖所奖励的发现。本周,诺贝尔奖各奖项陆续“开奖”。当我们去了解那些重大发现的内容,尝试跟随发现者们一起去体会那种突破思维局限的愉悦时,总是能感受到创新精神的伟大。 创新,让人们走出思维的藩篱,开辟新的天地。创新,让原本“不可能”的东西变为可能。而现实世界中的很多难题,也需要通过创新,寻找到破解的方法。 创新,正好也是未来中国和德国合作的一个关键词。李克强总理本周访德期间,两国共同发表了以“共塑创新”为主题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以创新合作为重点,涵盖20多个领域。此外,中德关系当前的发展也体现出很多“新”意。比如,本周举行的中德政府磋商,有近30位两国政府部长级官员参加,几乎成为中德“内阁联席会议”。这种磋商机制,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迄今规模最大的。 德国人重视创新。其实120多年前,曾因“山寨”英国产品,“德国制造”被当作低级模仿和低劣产品的代名词。然而,德国人知耻而后勇,奋发图强,终于将“德国制造”变成如今他们引以为傲的品牌,而创新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五千年生生不息的中华文明,也始终重视创新。早在《诗经》中就有“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宣示。而创新的热情,正在今天的中国勃发出越来越巨大的力量。 面对变化的世界,人们的思维应该与时俱进。固守旧的思维模式,乃至因此与世界潮流逆行,最后都将遭到时代抛弃。比如日美政府本周公布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中间报告,显示出日本走军国主义老路的倾向;比如香港特区近日“占领中环”非法集会,一些人无视基本法,罔顾香港民主进步事实,怀揣“逢中必反”“逢共必反”成见。这些陈旧的思维模式,难道不需要“刷新”一下吗? 郑汉根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