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政府从2010年开始,每年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办好“十件民生实事”,每年又都为此支出约100亿财政资金。应该讲,几年来,每位市民多多少少都曾经受惠。不过,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是否都是市民心目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实事会不会本来就是政府要做的常规性工作?这种由“政府配餐”的民生实事有无都做实做好?其中有无演变为政绩工程的项目? 今年广州“两会”前夕,我们这些政协委员对此提出了质疑,质疑“十件民生实事”的选取,市民参与严重不足。同时,我们建议政府向社会广泛征集这些实事的候选项目。经过一番“互动”,政府终于“纳谏”并且向全体市民伸出了橄榄枝,以后每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一律海选。今年的8月6日到26日就海选明年的,海选不设题目,完全由市民自己“点菜”。应该说,政府的这一举措是开明的,顺应民心的。遗憾的是,20天过去了,有关部门只收集到15条意见。根据媒体调查,97.49%的受访者“根本不知道”有这项海选活动,还有部分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压根不想掺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我看主要是没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一项涉及面如此之广的大型海选活动,有组委会吗?有策划方案吗?有广告宣传、有问卷调查、有专人推介吗?都没有。说得不好听,效果不要说比不上一个大学校园的海选活动,甚至连内衣模特海选都不如!如果说过去选取“十件民生实事”不接地气,那么今年由于有关部门不够重视,操作失当,也还是流于形式。 除了推介乏力、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之外,我看征集意见的渠道也不够畅通。官方除了门户网站,不是还有微博、微信吗?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有关部门向商家学学怎么做营销。 至于部分市民“压根不想掺和”,我建议政府是否应该首先逐一检讨过去几年来做的那些民生实事,究竟有无与市民的需求脱节?有无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有无一一兑现? 开弓没有回头箭,“十件民生实事”征集民意势在必行。关键是如何征集,如何让千千万万的市民认知、参与这项活动。有关部门可以放下架子和市民互动吗?可以发动一次民间的大讨论吗?如果政府有足够的诚意,还怕市民不买账?这本来就关乎市民的切身利益嘛。我以为,在“十件民生实事”这个问题上,市民不但要有知情权、参与权,还应该有监督权。这些实事一旦在民意的基础上形成决策,就应该向社会公开,并且当年立项、当年完成、当年见效。否则就该问责。 (作者是广州市政协委员 韩志鹏)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