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郭台铭若隐退 富士康将无“新王”

评论:郭台铭若隐退 富士康将无“新王”

时间:2014-09-11 16:29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郭奎涛
宣称不打算让子女接班的郭台铭,正通过拆分事业群的方式,进行分家和分权。他试图将鸿海打造成一个由邦联到联邦形式的平台,进行集体接棒。

  宣称不打算让子女接班的郭台铭,正通过拆分事业群的方式,进行分家和分权。他试图将鸿海打造成一个由邦联到联邦形式的平台,进行集体接棒。

  作者:郭奎涛

  如果是别人,“很快退休”的一句说辞估计不会在市场上有什么波澜。但当这个人是郭台铭时,立马就是另外一种情景:7月4日,素有“代工之王”、“富士康市长”之称的郭台铭在参加亲弟郭台成忌日悼念后,那句“自己很快就会退休了”的言辞立刻就登上了海峡两岸各家媒体的头条。

  独裁为公

  真退,假退?

  多年以来,郭台铭奉行“独裁为公”,俨然将富士康工业园打造成他自己的“紫禁城”(《华尔街日报》语)—遍布富士康工业园车间的楼梯拐角的繁体字印刷的“总裁语录”似乎是其最好的例证。

  在2013年4月富士康遭遇苹果(101, 3.01, 3.07%)退货危机时,郭台铭当时亲自到郑州、太原几个园区进行整顿,把高管们骂了个遍。

  郭台铭与富士康,是这样的密不可分。

  不过,分离总要到来。这不是郭台铭首次提及退休打算,早在2001年,郭台铭就表示要在2008年退休。两件事情令其一直留任至今:一是2007年,郭台铭一直作为接班人培养的三弟郭台成因罹患血癌去世;二是2008年恰逢全球金融危机。

  10年之后,郭台铭又一次表露退休计划。2010年2月1日郭台铭在接受台湾媒体的专访时说:“鸿海股价今年很有机会完成原来打算的200元(新台币,下同)‘退休价位’,但我面对全球经济的结构性转变、台当局需要科技转型,我决定经验传承,继续领航掌舵鸿海10年,带领鸿海舰队群安然度过,预计将退休计划延后到70岁才退休! ”

  2014年,“继续掌舵鸿海10年”的言论被郭台铭又一次抛了出来。在2月的一次媒体见面会上,他说:“我相信我可以再做10年。”此前的1月份,他还向员工喊话,自己“不轻言退休。也不能讲要退居二线,不然明天股票又要跌了,但是我们培养年轻人的方向绝不会改变”。

  1月份还不“轻言退休”,如今却透露“很快退休”?

  “郭台铭不会真正把权力交出去,而是把产业发展交给‘懂行’的人。”难怪不少媒体如此解读郭氏“很快退休”的言论。

  排除亲属

  “长子郭守正和侄子、侄女绝对不会接事业。”这是郭台铭最新的表态。

  一般说来,对于诸如鸿海这样深深打上了“家长制”色彩的家族企业,接班人多数会选择自己的儿女或者侄子辈。譬如,内地房产大佬碧桂园的杨国强、香港世茂集团的许荣茂,以及积极为两个儿子接班铺路的台湾康师傅的魏应州。

  但如果郭台铭的表态不是故意释放烟幕弹,他此次的选择有些特立独行。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13年初,郭台铭长子接手鸿海子公司三创数位董事长一职,还被外界认为这是其准备接班的重要信号。

  不让子侄辈接班,看似违背一般的情理。但是,除了郭台铭的长子郭守正不太热心代工业务之外,还有两个更为关键的原因:一是子侄辈接班难以服众;另一方面鸿海这么大的摊子,业绩增长也乏力,新总裁的确不是好当的。

  资料显示,2013年富士康收入较2012年仅增长1%,远低于2010年53%的增幅。与此同时,去年富士康净利润增速放缓至13%;与之相比,2009年时的增速水平为37%。

  近几年以来,富士康业务屡次转型,但收效甚微。2012年,郭台铭高调表示,富士康将以日产千台的速度,制造30万台机器人,用来取代生产线上具有单调、重复性高、危险性强等特性的工作。两年过去了,现在富士康的机器人已经用在了苹果的iPhone和iPad生产上,主要是在一些简单、重复、枯燥的工艺上,如粉刷、检测、焊接。但今年为了跟进iPhone6的生产进度,富士康不得不向现实低头,在内地启动最大规模招聘计划,大举招聘普工10万人。

  更糟糕的是,在尽享“代工之王”美誉的同时,富士康也因工厂劳动条件不佳,厂区自杀现象频繁而饱受外界批评。

  共和时代

  此前台媒一度称,鸿海精密已经成立了一个智囊团,以寻找公司董事长兼CEO郭台铭的未来接班人。而郭台铭表示,在集团接班人问题上,集团有非常清楚的对策,会有方法交给年轻一代。集团正在执行分权分利的方法,让很多年轻人接棒,“集团大到一个程度,就会走向联邦或者邦联体制。”

  宣称不打算让子女接班的郭台铭,正通过拆分事业群的方式,进行分家和分权。他试图将鸿海打造成一个由邦联到联邦形式的平台,进行集体接棒。在这个平台中,母公司掌握专利和财务,各个集团对外将联合作战,对内则通过分拆扩充营收规模。

  在今年1月26日的一次会议上,郭台铭宣布鸿海将进行组织改造,目前已经将13个事业群打造成12个次集团。而每个次集团将至少会有3-5家上市公司。未来鸿海在中国台湾、中国香港、中国大陆以及美国等地的上市公司或可达到100家。

  按照郭氏的设想,改组之后的12个次集团需分别成为自己领域之内的“世界第一” 。“每个集团有个老大,是母集团副总裁,有能力的推举上去做母集团总裁。”

  但是,这一安排并不能完全散去接班人的隐忧,因为鸿海12个次集团的领导人仍大多是与郭台铭共同打拼的同龄人。而在去年6月26日鸿海股东大会上,被郭台铭举例证明增加年轻人发挥能力机会的卢松青,今年也已经55岁了。

  显然,鸿海还需要培养更年轻的一代接班人。

  此前郭台铭也一直试图作出别样的努力。他曾在2008年引进惠普(37.03, 0.24, 0.65%)中国区原总裁程天纵,2010年吸纳历任微软(46.84, 0.08,0.17%)中国首任总裁、思科(24.93, 0.07, 0.28%)中国总裁的杜家滨加入富士康,但两位职业经理人均落得“败走”下场。

  老臣子即将同郭台铭一样,站岗到班;外企加盟高管难以适应,离职率高;内部新秀、被并购吸收的“空降兵”资历尚浅,富士康的接班难题实在不易破解。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