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日前报道披露,相关机构不完全统计,我国1998年实行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办法至今收缴资金在5000亿元左右。这笔资金因申请手续繁琐、过程艰难而被称为“沉睡”资金,但实际上并非真正“沉睡”,一些地方不仅通过“钱生钱”悄然增加,部分还沦为某些利益部门的“生财工具”。 随着近年许多建筑进入“中年维修期”和“老年危房期”,被称为住房“养老金”的专项维修资金开始受到关注。从资金总量、运营、收益等知情权的追问,到多起违规挪用案引发对资金安全的担忧,无不指向管理制度的缺陷。当媒体深挖出其中种种猫腻,坐实公众的猜疑,对现行制度进行检讨与修正已无法回避。 从发现的问题看,巨额资金“假睡”为民众最难接受。按国家相关规定,政府代管部门处理维修资金只有存银行或买国债两种方式。此前披露代管部门对大笔多年后才会启用的资金不愿去买国债,也不存利率较高的定期存款,而普遍选择利息最低的活期存款,本身就造成资金贬值,且难辞与银行间利益输送的嫌疑。现又曝出更严重的问题是,某些地方代管部门实际上搞“借鸡生蛋”,偷偷将住宅维修资金存定期,从中私吞利差,公然违背“存储利息应当转入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滚存使用”的规定,是对缴存人合法权益的严重侵害。 作为政府代管部门,对住宅维修资金运营明一套暗一套,其内幕其实并不复杂。正如报道所说,“维修资金背后有着庞大的利益链条,开发商、银行、证券公司、有关部门……谁都想分一杯羹,维修资金通过各种方式沦为某些利益集团的‘自动提款机’。”利益集团的勾结,无疑是住宅维修资金乱局的奥秘所在。 巨额住宅专项维修资金“沉睡”或“假睡”的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以广州为例,目前约有130亿维修资金,仅使用1亿多,使用率为1%。2012年曝出大量资金“沉睡”及提取难等问题之后,相关管理机构曾称正在酝酿变革,重新出台管理办法,实现信息公开,并通过延长定期存储年限等办法来增加业主收益,但两年之后管理办法仍不见踪影。 按理说,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作为业主购房时需强制缴纳的资金,政府代管机构不仅只确保房屋维修所需,还应确保其保值增值,减少贬值风险。但现行制度设置只是赋予有关部门保管权,而无保值增值的压力,并有相当的自主选择空间,加之资金管理、使用不透明,缺乏审计和社会监督,自然易成部门和个人的寻租工具。再加上缴存人没有管理权及提取条件苛刻、程序繁琐等问题,“死钱”难变“活钱”,民怨更难免。 要破解住宅维修资金管理的乱局,制度改革已迫在眉睫。一方面是国家层面的相关法律及地方规章都应及时修改,与时俱进,从根本上打破代管部门“独断”的管理模式,弱化行政干预,赋予业主委员会参与乃至自主决定资金运营选择的权利,还资金管理权给真正的主人,保证资金最大增值以应对通胀。另一方面,在代管制度下,则要规范资金管理,实现住宅维修资金账本公开透明,接受社会监督,保证资金所有人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同时,须解决简化程序、降低门槛、保值增值、引入年度审计、完善问责机制等问题,不能让代管部门简单以“确保资金安全”为由而当巨额资金“沉睡”为正常,更不能让其玩弄资金“假睡”的把戏而瞒天过海。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