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误读“吃药反腐”是一种民意

评论:误读“吃药反腐”是一种民意

时间:2014-07-14 17:16来源:济南日报 作者:济南日报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一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

  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行为决策研究组发现,受贿金额越多,受贿行为对大脑的刺激就越大,这一说法促使外界讨论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或治疗方法来抑制腐败倾向,“吃药反腐”一说随之引发公众关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纾否认课题与腐败、贿赂行为有任何关联。(《新京报》7月13日)

  一项旨在研究个体心理行为、只字未提“腐败”且不涉及药物干预的研究结果,何以被舆论引向反腐领域,最终衍生出“吃药反腐”的荒谬结论?由此可见,反腐始终是民众最关切的问题之一,在制度反腐不时出现失灵状况的当下,一些非常规反腐方式难免被寄予厚望。

  事实上,这项研究也并非对反腐毫无启发。专家发现,无论金钱多寡,向被研究对象提供金钱都会刺激他们脑部的“愉悦”区域:右侧前额叶皮层及双侧脑岛。这说明,人的生理特性决定了,面对诱惑会动心是必然的,也就是说,人性终究是不可靠的。我们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所有官员都是道德君子,最终还是要靠制度去约束。

  应该说,“吃药反腐”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反腐的基本原理:反腐就是和贪官的贪婪天性作斗争的过程。如何克制贪欲,近年来我们也想了不少办法,如“贤内助”反腐、“廉政短信”反等等。这些另类反腐形式虽然登场时无限风光,最终却被证明效果不彰。即便如此,人们对非常规反腐方式的热情依然高涨,以致于对“吃药反腐”都寄予了希望,这的确值得我们的制度设计者反思。

  从不少落马官员身上可以看到,让官员腐败变质的原因就是权力太大、缺乏监督。虽然“吃药反腐”不可能成为反腐策略,但是我们仍要从中读出民众的期盼,从监督制约人性弱点的角度出发,完善制度、填补漏洞,真正将权力关进笼子。 (段思平)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