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作为人类历史文化的存储仓库,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精神财富,博物馆中琳琅满目的珍藏,记录着历史与社会发展,担负让市民了解过去、启发思考的重要使命。据文化部最新的报告显示,截止到2013年底,中国的博物馆数量达到3476家,相比2012年增加了407家。如此之快的博物馆建设速度在世界范围内实属罕见。政府主导的博物馆占据主要地位,但如雨后春笋般的民间博物馆也日渐引人关注。 以景德镇为例,目前已经有12家民间博物馆,还有多家在申报中。民办博物馆如同沧海遗珠,民间力量延伸和补充了国有博物馆的内容,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着省内的国有博物馆不断积极努力,主动接地气。要让游客走进来,先要能自己走出去。 嘉宾:彭印 江西省文化厅博物馆处处长 曹柯平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博物馆系主任 沈 农 江西省博物馆开放部主任 白光华 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所长助理 李胜利 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馆长 黄云鹏 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馆长 主持人:本报记者 张 雪 由私人收藏走向公共服务 画面一:“十大瓷厂”给景德镇人留下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上世纪90年代初的景德镇,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景德镇“十大瓷厂”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相继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如今,在景德镇十大瓷厂这家民间陶瓷博物馆,可以找寻曾经熟悉的 “厂货”。“厂货”中有不少瓷器已成为珍品、孤品,比如上个世纪50年代,毛主席赠送给前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的“水浒故事瓷盘”等。这些瓷器,代表了景德镇陶瓷的最高艺术水准…… 李胜利:1986年,我15岁,从鄱阳来到景德镇进宇宙瓷厂打杂,跟着老师傅学压坯、烧窑。上个世纪90年代,景德镇国营瓷厂因为经营不善而陆续停产。我不得不另谋职业,开了一家酒楼。因职业的关系,我对陶瓷有很深的感情。“十大瓷厂”时代特征明显,生产了一批在特殊年代烧造的“国窑瓷”。但当时没有人进行系统收藏和研究,很多精品散失在民间得不到很好保护,一些当年的制瓷工艺也在失传。后来,我卖掉酒楼,走街串巷、挨家挨户上门收购“十大瓷厂”留存在民间的精品和代表作品,至今个人收藏已近万件。2010年10月,景德镇十大瓷厂陶瓷博物馆揭牌。 博物馆成立后,成为来景德镇游客喜爱的景点,这里每天都有几百人来参观,可以让他们更快了解景德镇,了解瓷器。此外,博物馆成为供人学习和研究的场所,这里有专家顾问300多名,他们从馆藏作品入手,对每一类瓷器的特点进行研究,今年准备出书《新中国国窑的变迁》。景德镇陶瓷学院也把这里作为教学实习基地。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因为这个博物馆的建立,现在市场上很多人研究“十大瓷厂”瓷器的工艺,市场上原来都复制民窑和官窑,现在也复制国窑,推动了产业的发展,进而也推动了民间博物馆的繁荣。 白光华:1700多年的制瓷历史为景德镇留下大量古代窑址、作坊、窑房、瓷石矿、民居、水运码头以及陶瓷习俗等,这些都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文化遗产。景德镇国有 博物馆陈列的大多是官方保存下来价值较高的古代文物,且主要发展方向在学术研究、陶瓷考古、出版专著、古瓷鉴定等方面。随着公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人们发现,仍有许多珍贵文物散落于民间,且国有博物馆也因受机制、体制的束缚而无法将其尽收囊中。此时,民间博物馆便悄然而生。且景德镇民间博物馆的申办热情极高,从2010年到现在,已经有12家通过审批。民办博物馆无论在藏品类型、陈列主题还是收藏价值上都对国有博物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 彭印:民间博物馆方兴未艾,国有博物馆也在全面提升陈列展示水平,通过全省博物馆“百馆展示工程”,现在全省各个博物馆都在对陈列内容、陈列语言、陈列形式、陈列手段进行改造提升,三年总计超过100个博物馆,覆盖全省文化系统管理的国有博物馆。南昌县博物馆“洪州窑青瓷展”和九江市博物馆“九派云横——九江历史文化陈列”喜获“第十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独揽全国2012年度两个精品奖。 要游客走进来,先要自己走出去 画面二:6月14日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江西省博物馆的志愿者带上精美的文物展板来到农民工子弟学校南昌市月兔实验学校,给孩子们上了一堂精彩的“自然课”。让同学们熟悉家乡的地形地貌、了解梅花鹿的生活习性,号召大家保护动物,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孩子们异常兴奋,原来在博物馆里藏着那么多精彩的故事,大家都相约到省博物馆去参观。 沈农:“走出去”,主动把博物馆的丰富馆藏介绍给市民游客,让他们了解博物馆,走进博物馆,这样的做法,省博物馆已做了十年。我们带着展板、宣传片走进学校、军营,为他们讲解自然、历史故事,通过与他们互动,让他们改变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我们还通过活动,吸引游客到博物馆来,比如中秋节搞亲子活动,让家长带着孩子来参与。我们同各大高校也建立了联系,他们也会把第二课堂设在博物馆内。通过我们主动“走出去”,来博物馆的参观人数成倍增加。 彭印:一座好的博物馆,必定是面向公众开放、提供知识与思想的场所。克服博物馆冷热不均的现状,向市民打开知识的大门,发挥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服务功能,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尽最大可能,让展品“活”起来、“动”起来,让历史“走出去”,把文化“请进来”,才能发挥博物馆的最大效益。增强博物馆的活力,需要全力“走出去”,用活用足、拓展延伸博物馆的自身资源,寻找机会,千方百计进入市民的视野,这也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个体现。今年我们在全省开展了“百万学生体验博物馆文化”活动,主动对接学校,让孩子们了解博物馆,愿意来博物馆。 曹柯平:让游客在放松的过程中学习历史文化,营造一种大众考古氛围,提升大众欣赏水平,让更多的人愿意走到博物馆来。在我看来,目前还应该提升博物馆人员专业素质,对他们进行培训,甚至可以敞开大门让老百姓也来听一听。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