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校长而言,只需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地作出回应即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时抛出“学术道德”问题“回击”写信者,反倒容易让人感觉校长“避实就虚”。 这两天,厦门大学副教授谢灵的一封公开信在网上热传,她指责学校教工食堂常常晚点后无菜可吃,但是当校长朱崇实在更晚的时间出现,服务员却端出丰盛菜肴。朱崇实接受采访时表示这是对他本人和学校的“诽谤”,并称校学术道德委员会已接到关于谢灵学术不端的举报,正在进行审慎调查。 是真的存在所谓的校长特权,还是食堂员工看到领导后自发地媚上,抑或是公开信的作者无中生有,旁观者单从报道的只言片语中恐怕很难分辨清楚。不过,面对公众的疑问,校长只需客观回应即可,又何必提及写信人的“学术道德”。一个关于学校食堂管理的问题,此时却更像掺杂进了个人恩怨。 从以往的报道来看,厦大副教授谢灵并不是个“老实”的人,她与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也难言融洽。在“炮轰”校长朱崇实“就餐特权”之前,谢灵就因2005年举报会计系主任陈汉文学术腐败、2008年爆料厦大原副校长吴世农“包养小三”等事,为公众所知。此次热传的所谓公开信,实际上是一年前谢灵发给朱崇实的。对于校长而言,只需心平气和、就事论事地作出回应即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此时抛出“学术道德”问题“回击”写信者,反倒容易让人感觉校长“避实就虚”。 熟悉大学的人或许都有感触,几乎每所学校都有类似谢灵这样的人,常常会对一些校园现象,尤其针对本校的情况发表“看法”。因为此类或揭露或抨击的言论,他们也容易被看做给学校抹黑的人,成为领导和同事眼中不受欢迎的人。事实上,他们的存在恰恰证明了大学的包容,只要在不触犯法律的前提下,他们的敢做敢说也是值得鼓励的。面对所谓的“刺头”,学校的管理者不妨以更平和的心态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 更何况,眼下的大学并非一尘不染,很多社会上的恶习也在此滋生,诸如招生腐败、学术不端的事件屡有爆出,重权术、轻学术的大学行政化更是亟待解决的普遍问题。写信人谢灵就曾表示,教工食堂的问题只是大学官本位的冰山一角。要想解决这些问题,身处其中的人得先有宽广的胸怀,相比那些坚持“老好人”作派、安于“一团和气”、对问题熟视无睹的人,敢说敢讲的“刺头”反倒是更可贵的。 当然,反映问题和解决问题需要有效的沟通,这对所有的话题参与者都提出了要求:既要遵守法律,也要尊重对方,千万别把对话当成对抗。(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