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柳艳兵和易政勇来说,刚刚过去的两天异常难熬。原本,他们该和自己的同学、同龄人共同奋战在考场,为过去十二年的寒窗生涯划下圆满句点。然而,现实是,身负伤痛的他们,只能躺在病床上,满怀遗憾。 这两天,柳艳兵和易政勇的故事已经为人熟知。他们是江西宜春高三考生,在5月31日,临近高考的关键时刻,两人不顾一切地与持刀歹徒搏斗,也因此受伤无法参加高考。他们的英勇行为令人称赞,他们的遗憾也成为所有听到他们事迹的人心中的遗憾。最近的一个消息是,教育部表示,待两位同学身体康复之后,教育部门将为他们组织单独考试。 乍一听,这是一个好消息。至少,它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弥补,给柳艳兵、易政勇一个本属于他们的,被意外所剥夺的参加考试机会。然而,落实到现实层面,它至少涉及几个基本问题。 被提到最多的,是应考状态的问题。确实,即使两位同学的身体在短时间内康复了,但他们的精神状态能不能保证呢?可以肯定的是,从一种长期的、连贯的备考状态,到一种较长时间的休养、松弛状态,这种变化对考试发挥的影响是必然的。 更进一步看,即便排除上述问题,单独考试本身其实也成问题。鉴于此前没有单独考试的先例,就不会有一个成熟的单独考试模式存在,那么,单是怎么单独考试,足以生出很多的疑问。是事先将两位同学与高考信息隔绝,组织他们做同样的本地试卷,还是另外为他们出一份试卷?这个试卷的难度系数是怎么样的,等同于、低于或者高于已考试卷?怎么划定这个难度系数?至于录取层面,由于没有其他考生和排名作参考,怎么确定两位同学的成绩排名,与相应高校“对上号”? 不难理解,教育部组织单独考试的提议,是为了平衡高考的公平性,和对见义勇为学生的合理补偿之间的关系。一方面,考试是进入大学最公平和唯一的途径,为了保证这一点,任何人都要参加考试,不得破例;另一方面,相比于那些唯高考至上,打点滴吸氧生怕被一点病菌感染,全家人围着转的考生“宝贝”,两位同学的精神又是值得嘉奖,必须嘉奖的。但是,现实来看,要保证这场单独考试的公平性是困难,甚至可以说根本做不到的。 退一步,其实,有多少人在意柳艳兵、易政勇不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的“不公平”呢?一则“保送上学”的建议赢得了不少网友的认同。虽然说它不能代表所有人的声音,但至少要承认的是,在对见义勇为者加以表彰的问题上,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一致的。 再则,人才的标准不是唯一的,这些年,社会各界不乏对“一考定终身”方式的反思,何不以此为契机,明确分数之外的,其他需要肯定的人才标准?在这个意义上,就算无条件保送他们,也不能说是损害公平的。事实上,目前已经有学校主动联系他们,愿意将其招入学校,作为学校对人才的自由认定、自主招生的一部分,相关教育部门要做的,实际只是结合学生意愿,配合招录工作的顺利进行。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一种声音,即担心这次破例,会作为先例存在,并渐渐演变成一种扭曲的、不公平的入学通道。其实,这个问题没有想象中困难,两位同学的过往成绩均有记录,对应高校自主招生意愿与既往成绩,尽量让他们进入到与他们成绩相当的、满意的学校,这样不会有什么不公平,也不容易在未来“枝节”出旁门左道。所有这些努力,都只是为了让高考不会只是一个为分数是从的舞台,明确人才多元包容的立场。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