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人初入社会,朝气蓬勃,有瑰丽的梦想,旺盛的精力,更有无限的可能。因此谁都承认,青年是人生最精彩的时刻。 但是,青年也是人生中迷茫和困惑最多的时候。为什么?往大了说,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定型,想法多多,疑虑茫茫,对很多事情做不出坚定明确的判断。往小处说,初入职场,事业还没有确定的方向,甚至还没有找到施展才华的平台和位置。 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古往今来人生规律皆是如此,所以孔子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更何况,今天的世界正处在深刻复杂变化之中,信息时代下各种思潮激荡,社会现象纷繁复杂,青年人出现各种困惑都是正常的。 其中最多的问题,恐怕是面对事业和未来的疑惑、彷徨甚至是失落。有一个近年才出现的网络词汇,反映的正是当下不少青年人这种内心思维,那就是“屌丝”。究其含义,这个词表达的不仅是没有占有大量财富的生活状态,而且是对未来发展平台和上升途径的失落。许多年轻人用这样的词来自我定位,是一种自嘲,更是一种找不到人生价值的自弃。 人生价值究竟在哪里?这就涉及到一个标准问题。当下,恐怕有一部分人会归结到财富和名望。这不奇怪,一些媒体和所谓的“青年导师”给青年群体灌输的“成功”概念,或者是一夜暴富,或者是瞬间成名,许多人也的确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挣扎着。扎推的艺考、千军万马的国考,各式所谓“丑小鸭变白天鹅”的奇幻故事不时上演。而即便不是终日盼望着奇迹,一些青年人之间相互比较,考量的往往也是“在几线城市,干什么岗位,拿多少工资,买多大房子,开什么汽车”。 在这种标准之下,很多青年人马上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自信没有了,成就没有了,怀疑、委屈、抱怨也跟着来了,不知道未来出路究竟在哪里。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并不少见,今年全国两会上,大学生村官人大代表也曾向习近平总书记坦诚,“我们(大学生村官)都要结婚、生孩子,但我们目前的收入很难去承受这些别人看起来似乎很平常的梦想。”全国最优秀青年的代表也对此有纠结,这个现象值得全社会和青年人思索。 事实上,问题的根源很大程度来自于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标准。显然,如果以工资等外在条件作为标准,大学生村官的确不如很多人。但在人生历练的维度上,他们却拥有着一个改变农村面貌、帮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现实事业。他们的工作,迎合了农民群众最迫切的需求,也最有机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从这里自然就引出一个话题,判断自身价值的标准中,有一个重要的砝码,那就是群众的认同赏识。 群众是谁?当然是芸芸众生,他们分布在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各种家庭。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贡献有不同,但哪怕其中的点滴能够打动人心,得到群众的认可,就能彪炳史册,永放光芒。 普通一兵雷锋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他以对群众火热的感情、无私的奉献,锻造了一个时代最伟大的名字;焦裕禄在兰考工作不到两年时间,可他为人民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世界上一个最大执政党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董加耕、邢燕子、侯隽,不过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几个主动回农村投身家乡建设的普通青年,但他们的选择却感动了当时挣扎在贫困线上的父老乡亲,给予了他们最大的褒奖;张海迪的残疾是自己命运中的不幸,但她敢于与命运抗争的勇气,却在“人生的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悲歌中,像划破黑夜的闪电,点亮了一代青年前进的航标灯塔…… 俗话说,群众心里有杆秤。在他们心中占有分量的,不一定是哪个人创造的惊天伟业,而是平凡世界中的一抹亮色,茫茫人海里的不同凡响。点滴中透露着晶莹的理想光芒,平凡里折射着诚实做人的朴素真理。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所指出的:青年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古往今来,人最怕怀才不遇。那么,究竟什么叫做“遇”?打个比方,其实无非是螺丝拧到了机器上,服务了需求,发挥了其作为螺丝的功能。否则,这枚螺丝再亮、再精细,给自己裹上再好的包装,也不过就是块废铁。 在历史上,凡是被人民群众记住的,都不是因为拥有了多少财富,留下几座宅子,而是他们给时代做出了什么点滴贡献,为群众做了几件好事实事。换句话说,就是他们适应了时代,服务了群众的需求,在群众中留下了好的口碑。 在当下的时代,我们有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有十三亿人民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现实需求。投入这个时代洪流,就找到了青春的用武之地。在服务群众的过程中,有一分付出,就会得到一分收获。这是最实在、最永恒的人生价值,也是时代能够给予青春的最大奖赏。(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 李而亮)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