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前夕,中央纪委监察部借助互联网平台,连续4周密集通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案件共计719起。这个新平台,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就在于每周一次的点名道姓曝光。 “点名道姓曝光”何以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说到底它具有难以估量的震慑力。这种震慑力,一是通过对违纪违规或违法犯罪当事人声誉的触动,以促其正视问题,改邪归正。二是通过舆论的压力,对“旁观者”产生的警示作用。对典型案件进行曝光,也让公众知道了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干部错在哪儿,可以经常“照镜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事实证明,“点名道姓曝光”,为营造更加健康的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了积极作用。 然而,人们在“点名道姓曝光”的名单中,也看到了各地的“不平衡”现象,即曝光率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那些“低”的地方,还是不太愿意“点名道姓曝光”。无非还是想“捂着掖着”遮丑,躲过这阵风再说。看来“点名道姓曝光”也有个常态化、制度化的问题。 让“点名道姓曝光”成为常态,关键是要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机制创新。我国已经制定实施了信息公开法规,对违反党纪政纪和国家法规的当事人予以“点名道姓曝光”,是执行信息公开法规的必然要求,是尊重公众知情权的应尽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点名道姓曝光”并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的事,而必须是用强有力的制度和机制来约束各级党政机关把它作为履职的要义之一,不应让人为的力量左右是否该“点名道姓曝光”。 “点名道姓曝光”,我们从不习惯到开始习惯,已经迈出了可喜一步。但是要让其成为常态,还需要一个过程,任重而道远。(方圆)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