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评论:科技股没有泡沫,只有白发!

评论:科技股没有泡沫,只有白发!

时间:2014-04-14 15:33来源:凤凰科技 作者:凤凰科技
近期,美国股市的主要科技股都出现了大幅回调,于是市场出现了很大的争议:这一波5年的牛市,特别是过去1年多科技股的大幅上涨是否要结束了?对市值与估值,成长性与价值性的争议,以及这是获利回吐还是一蹶不振?各种声音有之。我们尝试换一个理解维度,或许会

  原标题:科技股没有泡沫,只有白发!

  近期,美国股市的主要科技股都出现了大幅回调,于是市场出现了很大的争议:这一波5年的牛市,特别是过去1年多科技股的大幅上涨是否要结束了?对市值与估值,成长性与价值性的争议,以及这是获利回吐还是一蹶不振?各种声音有之。我们尝试换一个理解维度,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科技股没有泡沫

  美股市值排名TOP5中,3家是科技股,包括排名第一的苹果、排名第三的Google、排名第四的微软!这是泡沫的标志吗?非也。截至昨日,苹果的市盈率只有12.98倍,谷歌的市值30.01倍,微软的市值14.54倍,除了Google之外,其估值其实相当之低。而且,它们的共同特性是,都持有大量现金,其实际PE仍然被高估。

  如果我们不是说前五,而是把视角放得更宽一些,美国市值排名前30的股票当中,TMT类科技股已经达到13只,如果去除电信类企业,仍然有高达11只,看起来占比非常之高。但是,如果去掉PE为90.17倍的Facebook、542.2倍的Amazon,其它估值基本都在15-20倍之间,并无高估之嫌。

 

  这种情况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大有不同。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基于“市梦率”,很多企业连营收都没有,纯粹靠着一个概念就能赢得天价估值。盈利寥寥、又不符合技术发展趋势的AOL一度估值超过1640亿美金,前景不明的Yahoo市值曾经超过800亿美金……更不用说诸多毫无业务模式的其它互联网泡沫企业了。

  但是,今天的情况已经大有不同。2013年苹果盈利417亿美金,高居全球第二,微软盈利169亿美金,IBM盈利166亿美金,Intel盈利110亿美金,Google盈利107亿美金,甲骨文盈利99.8亿美金……这些巨头全部位居“全球盈利50强”,几乎都可以被看做是印钞机型公司。

  不仅如此,这几家企业在各自的领域内都处于绝对或相对垄断的位置。苹果一家霸占了智能手机60%的利润,Intel、Google、微软更是在电脑CPU、搜索和桌面软件市场占据绝对的龙头——在能见度范围内,它们在各自领域都没有任何可以挑战的对手,各擅胜场,短期内都没有利润之虞。

  如果说是泡沫,Amazon算吗?众所周知,Amazon的投资模式决定了它分分钟可以盈利,但是它志向高远,已经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那么,Facebook存在泡沫吗?或许有一些,但是,在它收购了WhatsApp之后,加上其快速增长的移动业务,你也很难说这种泡沫有多大。

  如果一定要说有泡沫的话,那么或许估值过百倍的NetFlix、LinkedIn可以算——但是,这并不足以拖累整个科技股板块下降。

  科技公司的“白发”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科技股会继续快速成长!这并非一次短期性的回调。

  任何股市的涨跌,就长远来说,终究是实体经济的晴雨表。回顾美国科技股的发展历程,它已经形成了典型的老、中、青、少四代,而随着各个产业的依次成熟,老年科技公司、中年科技公司的占比越来越高,而青年、少年公司占比越来越低,这才是美国科技股长期成长最大的敌人。

  作为老年人的代表和IT市场的常青树,IBM最具有“考古价值”。如果考虑通胀因素,IBM在1967年的市值曾经高达1.3万亿美金!虽然按照当时的购买力计算,其市值“才”1923亿美元。实际上,IBM虽然屡次在困境中重新崛起,但是,它的影响力已经远非当年,按今天的市值计算,市值也只有2000亿美金,如一个龟速蜗居、善用体力的老年人。当年同一代的“小伙伴”呢,只有惠普一家坚持下来,多数已经烟消云散,而惠普的市值已经不足500亿美金,低于百度。

  看看中年人微软,在最近一波的科技股暴跌中,微软是极少数逆市上涨的公司。因为市场看好它的新领导人纳德拉和比尔盖茨的参与,但是,1999年12月微软的市值曾经高达6210亿美金,考虑通胀因素,相当于今天的8540亿美金!微软再也没有回到过这个高峰。而是在过去10年中几乎原地不动,安享50岁的平静生活。微软的好基友,Intel在2000年最高曾经达到过4850亿美金市值,曾经争霸的思科曾经高达5700亿美金市值,如今也“仅仅”剩下1300亿和1100亿美金,考虑通胀,均不足当年的20%。

  至于说青年一代的Google,你是否注意到它2013年Q4的营收增速、利润增速都只有17%了?昨天还是青葱少年,如今已经是人到中年,尽管人到中年综合看是最强时代,但是也不能不让人怀疑30倍的估值背后是否能有年均30%的利润增长。这时候,Google在拼命收购新业务,大力发展Google X实验室,可以说已经在“养孩子”、寄希望于下一代了。至于同样从第一波互联网泡沫中幸存的eBay、PriceLine,都有类似的中年烦恼,却鲜有Google的子嗣,因此估值也更低一些。

  天才少年Facebook,仍然在快速奔跑,却险些被更加年轻的WhatsApp和SnapChat绊倒,尽管这一局80后还是战胜了90后,但是你怎么会知道下一波的胜负?更重要的是,扎克伯格也发现,自己已经“奔三”的时候,这家公司正在向青年晚期、中年早期迈进。也许,正式出于这种恐惧,他决定收购更加年轻的天才创业公司Oculus……

  没错,这世界上确实有IBM这种九条命的公司,也确实有苹果这种再次崛起的公司,但是,就整个行业而言,生老病死是行业规律,大多数科技公司的最高估值都是在少年时代、青年时代完成的,少数在中年时代可以再冲一冲……但是,苹果不具有代表性。

  因此,这波科技股上涨更多基于过去几年的成长,基于互联网、智能手机的一波外围机会,但是,到了今天,当这些外围因素减弱甚至逐步消失的时候,我们隐隐看到了Google鬓角的白发、Facebook的两根银丝,这些在IBM、微软的头上都曾经出现过。而它们都在“元老院”回忆自己的最高市值呢。要想改变宿命,必须寄希望于它们养的孩子了——至于中国,主要差别就在于中国互联网发展晚上美国1-2年而已。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好歌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6-04-11 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