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肆虐,环保部派出12个督查组对京津冀及其周边地区的污染防治情况进行督查发现,一些地区的企业仍在肆意排污、处于无组织排放状态,个别企业污染严重,影响了区域环境质量。更有甚者,一些企业居然对督查组进行尾随、跟踪、驱赶。(2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环保部督查组吃闭门羹,见证了一些排污企业的目无法纪和专横跋扈。12个督查组的检查报告显示,“企业无组织排放”已成为郑州、石家庄、天津、德州、唐山、邢台等地区的共性问题,有一些企业是当地屡查屡犯的污染大户。尤为蹊跷的是,从相关报道看,还有一些企业,要么将督查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要么声称“不搞环保”,要么竭尽尾随、跟踪、驱赶、阻挠之能事,环保部督查组在这些企业简直是寸步难行。 即便雾霾如此浓重,相关污染企业仍然一边变本加厉地违规排污,一边让环保部督查组吃闭门羹,这难免让我们既揪心于无良企业为了利润毫无法纪底线,又对负有环境保护职责的相关部门难以放心。对于环保部门的执法权、对于违规排污企业的处罚权,环境保护的相关法规可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违规企业何以能如此胆大妄为?而环保部门又何以遭遇“门难进”、执法难的狼狈处境呢? 笔者以为,这与相关企业的“骄狂症”有关,而这种病症又纯粹是惯出来的毛病。 在那个人们无比熟悉的GDP至上的年代,在招商引资唯此为大的理念支撑下,相当多的地方政府曾经对于企业排污问题是睁只眼闭只眼。一些地方政府部门甚至于明令环保部门不得擅自到招商引资企业、重点保护企业去执法。地方政府为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措施保护投资商、尊崇纳税大户,虽然也不为过,但是践踏法制底线、肆意毁损自然环境,则不仅让企业背负“无良”的罪名,也让地方政府和执法部门背负“无能”的骂名。 如今,环境已更为脆弱,雾霾像生了根一样难以驱散,而水土污染也日见其严重,全民的环保意识也不断提高,当此之时,环境保护的关键正在于对违规排污企业的从严执法,而这种有效治理的突破口,恐怕莫过于矫正其“骄狂症”。 治理排污企业的“骄狂症”,就是要严肃法纪。环保部门要严格按照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办事,对于排污企业,按照违规违法程度,严格依法处理——罚款、责令停业、关闭甚至于追究刑责,再也不能马虎应对了。治理排污企业的“骄狂症”,还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环保部督查组吃闭门羹,本身也是环保部门监管能力不足的一种表现,也是吸纳民众环保热情、民间环保智慧不够的结果。在全民重视环境的时代,在网络时代,环保部门只有开门执法,借助民间环保力量的推力,才能最终帮助企业将环保与利润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严辉文)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