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术营销”成了医疗腐败新工具 据媒体报道,中新药业这一国内知名的上市公司,在加大主营处方药力度后,公司的推展订销会议费随即出现大幅上涨。2012年,公司会议费一度达到4.7亿元,比2011年大增49%,这一数额也创出医药上市公司明列的会议费支出之最。 而据业内人士透露,中新药业的会议费还不是最高的。为将药品成功推销进医院、并撬动医生的处方权,让医药代表成为医生的“用药导师”,已成为圈内药企的共识。近些年,由外企引入中国的学术营销,由于其隐秘性和“合规性”,越来越受到医药公司的青睐。随着学术营销的兴起,其中隐藏的黑幕也慢慢被公众看穿。 对于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并没有明确禁令。因为,医生参加相关学术会议并修一定的学分,不仅影响到医生的职称评定和职业发展,最终也会帮助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进而造福于患者。医疗学术会议对于整个医疗事业发展来说,本是一件好事。 医药企业赞助学术会议,其实也无可指摘。开学术会议自然是要花钱的,政府、医院为医生进修投入的经费寥寥可数,但对医生参加学术会议又要求很高,又是鼓励又是考核的,逼得医生到处“化缘”找机会。如今有企业愿意花钱赞助医生参加各类会议,对于苦于没有钱办会和参会的医院和医生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 只不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药企也不是一心付出不要回报的大善人。他们表面上慷慨解囊出手大方赞助学术会议,背地里却对这笔花销的收益算得清清楚楚。谁赞助费高,谁能就获得更大的展示空间,谁就能有机会和医生亲密接触,谁也就能更有效地影响医生将来开药方的那支笔。正因如此,很多学术会议最终都成了“招商会”,严肃的学术交流成了熙熙攘攘的“皆为利往”——在学术的名义之下,药企对医生“暗送秋波”,医生则对此欣然笑纳。 连小孩子都明白,不能随便吃别人送的东西,因为“吃人嘴短,拿人手软”。而我们的医生却对此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究其因,是我们的医生太天真么?非也。如果有越轨的危险,没有人愿意去占那点便宜,但现实却是,参加所谓的学术会议不仅没有危险,还会获利颇丰,而如果不参加这些会议,却会失去很多的“机会”。 医生手中的权力可以决定病人的健康,但也能影响药企的销售利润。为了对医生产生影响,医药企业可谓想尽办法,以前给医生和医院的“暗扣”,在国家政策的打击下行不通了,他们就想到通过学术和会议的形式漂白。这两种做法的形式不同,但本质一样,如果非要找差别,或许就是“学术营销”更有欺骗性。 要打破药企和医生“双赢”利益链条,除了对各种医药会议强化监管,让企业的成本透明化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打破“以药养医”的体制。只有让医生真正成为“看病医生”而不是“卖药医生”,让医生的价值在看病中体现出来,他们才能堂堂正正靠医术挣钱,才不会被花样百出的医药推销各个击破。也唯有如此,才能减少药企不必要的营销成本,最终让虚高的药价回归正常。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