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进一步全面部署四川芦山抗震救灾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强调,越是在困难的情况下,越是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同舟共济的凝聚力,越是要鼓起越是艰险越向前的精气神。
自四川省芦山“4•20”7.0级强烈地震发生以来,全国人民的热泪都流向了一处。揪心惦念的全国人民和自强不息的灾区人民一道,用实际行动再次谱写了一曲众志成城的动人乐章。在举国上下坚定不移实现中国梦的时刻,震灾并不是巨大打击,而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检阅——因为在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的模范人物、崇高思想、先进事迹,无疑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增添了新的正能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绵延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历经多次艰险磨难而百折不挠、英勇不屈,进而形成了伟大的民族精神。在关键时刻,这种民族精神能够得到充分发扬,会化作万众一心、排除一切困难的强大动力。这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正是现阶段戮力同心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在无情的震灾面前,民族精神并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也不是一条溢美的标语,更不是与现实完全脱节的虚构、臆想。地动山摇之际,民族精神化为身着婚纱、采访逃生市民的“最美新娘”陈莹手中的话筒;化为匆匆与地震中丧生的母亲诀别,返回帐篷医院救助伤者的“白衣天使”张艺川护士帽上的红十字;化为推迟婚礼,乘坐婚车在震后立刻返回部队参加救灾的“大爱新郎”张尚年的战斗力……民族精神在天灾当道时变得具体、可辨,由一群胸怀大爱、兼济天下的中华儿女演绎、升华。
悲伤增长勇气,灾难孕育希望。无论是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1998年的特大洪灾,还是2003年的“非典”肆虐、2008年的冰雪灾害、汶川特大地震,又或是2010年玉树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以及当前的芦山强烈地震……数次灾害的洗礼,并未动摇中华民族的高昂志气,反而促使中华儿女于废墟中坚强屹立,奋然前行。
铭记灾难,是衡量国家成熟的标准;让灾难融入国家记忆,是告慰遇难同胞最好的方式。经及时救治转危为安的幸存同胞,恰是党中央反复强调“把救人放在第一位”的以人为本执政思路的真切见证。诚如联合国难民署官员宋菁写道:“走过的地方越多,听到看到的事情越多,越是感慨中国政府赈灾行动力之强,倾举国之力所能调配的人力物力之巨。”令宋菁感慨万分的,正是抗震救灾中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将芦山“4•20”强烈地震视作实现中国梦的坚定性的重要检阅,让在抗震救灾中得到升华的民族精神化为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上应对各种复杂局面、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动力,是这次赈灾带来的一重积极意义。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