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评论 >>新京报:抗击地震,舆论“反应过度”了吗

新京报:抗击地震,舆论“反应过度”了吗

时间:2013-04-23 18:32来源:新京报 作者:新京报
■社论 舆论对芦山地震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是对个体生命重视的反应。对人的生命越重视,舆论的反应可能越强烈,而这恰恰是国家的进步。 芦山地震的救援仍在争分夺秒进行。截至昨日18时,已有192人遇难、23人失踪、11470人受伤、重伤968人。
  ■社论
  
  舆论对芦山地震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是对个体生命重视的反应。对人的生命越重视,舆论的反应可能越“强烈”,而这恰恰是国家的进步。
  
  芦山地震的救援仍在争分夺秒进行。截至昨日18时,已有192人遇难、23人失踪、11470人受伤、重伤968人。救援人员还逐村逐户排查救助被困人员,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
  
  自地震发生以来,从中央领导到前线救援人员,都在把挽救生命放在第一的位置。现在看来,这次地震导致的后果,虽远远不如汶川地震那么严重,却仍受到全国人民乃至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几天来,从央视的不间断新闻直播,报纸不惜版面的详细报道,再到网络上的各种信息的会聚,都有一个主题:抗震救灾!也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这有些“反应过度”了。
  
  果真如此?5年前的汶川地震之后,以人为本、“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深入人心。从后来历次大大小小的灾难中,救人成为首要事情,可谓佐证。而且,人们越来越形成共识,生命的价值不以人数多少来衡量,虽然这次芦山地震的伤亡和损失不如汶川地震,但舆论还是给予了极高的关注。这种关注,正是对个体生命重视的反应——所谓“今天,我们都是芦山人”。对人的生命越重视,舆论的反应可能越“强烈”,而这恰恰是国家的进步,可喜可贺,不必要大惊小怪。
  
  对生命价值的认同度越高,社会对灾难的敏感度就会越高。5年前汶川地震的隐痛未消,所以当芦山地震刚一发生,人们无法判断灾情大小,众多媒体人第一时间赶赴灾区,体现的正是媒体的责任和担当。正是媒体的及时详细报道,让灾情透明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能因为事后看起来灾情不如汶川地震那么严重,就认为舆论反应过度了。
  
  看起来舆论“反应过度”,还有个重要原因,和现在微博等自媒体的勃兴相关。微博等平台成了救灾的重要信息源,大量志愿者、当地民众发布震后图片,开列灾区紧缺物资清单等,这些信息的出现,扩展了灾区的实情,传递了救助的温暖,让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变得更近,个体的生命价值因而也更被看重。灾区每个具体生命的悲欢,更加触动人们的心灵,唤醒了社会更多的爱心和行动。
  
  总之,这些其实都是值得珍视的进步。舆论的关注也是一种抗震救灾。各种信息越丰富,参与救援的力量越多,对灾区的帮助也就越大。众多记者深入灾区,及时发出的震区信息,有助缓解社会因未知而导致的焦虑和恐慌,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寻人、求助,也对救援产生助力。当然,信息时代,难免也出现了一些有害信息,这需要依法加强管理,但这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进入“微时代”,个体生命的价值必然会越来越受重视。每一个生命遭遇的不幸,都有可能激起舆论的强烈反弹,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而在一些重大灾难之后,舆论的“过度反应”也可能将会是常态,我们需要适应这个趋势,而不是因进步洪流中信息量大或者夹杂了少数杂质,而过于苛责,那才是真的“反应过度”。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陈琰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3-05-12 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