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经典与解释”出版十五年 甘阳:当今学术已超民国

经典与解释”出版十五年 甘阳:当今学术已超民国

时间:2015-01-12 15:27来源:凤凰网 作者:徐鹏远
1月10日,“经典与解释”丛书十五年350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

  1月10日,“经典与解释”丛书十五年350种出版纪念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举行。

  “经典与解释”丛书由著名学者刘小枫、甘阳教授策划并主编,华夏出版社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出版,平均每年约30种,自2000年至今已走过整整15个年头,达350余种。如今,“经典与解释”丛书已蜚声学界,在社科学术出版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成为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学术图书品牌。

  此次纪念研讨集结了30多位国内一流学者,刘小枫、甘阳、汪晖、张志扬、陈来、刘北成、童世骏、孙郁、李猛、吴飞、吴增定、丁耘、干春松、万俊人、王路、刘锋、刘训练、李雪涛、杨立华、杨慧林、张辉、张文涛、陈建洪、尚新建、赵汀阳、韩潮、廖申白、熊林、薛军等围绕“马克思与古典传统”、“中学源流与当今时代”、“西学源流与当今时代”三个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和对话。

  甘阳:今天的学术早已超过民国

  会议起始,华夏出版社社长黄金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回顾了该丛书的缘起以及出版历程,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教育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单位的相关领导也分别给予丛书高度评价。主编刘小枫教授、甘阳教授发表了“从古典重新开始”的主旨演讲。

  “经典与解释”丛书以西学为“经”,以中学为“纬”,着眼于经典,入手于解释。甘阳在发言中说,经典主要是指西方经典,我们对此其实缺乏认真深入的了解。对西方经典的译介始于民国,但民国做得不够。其实民国没有什么可追捧的,乌七八糟的东西太多,我实在对它不怎么感冒,我们早就超过它了。现在看来,严复对西方的理解很肤浅,胡适就是个小贩,不要说现在的博士,我们这代人就超过他们了。

  甘阳说中国大学的建立一直是仿效国外的,国外有个什么系国内就建一个什么系,唯独有一个系,国外每个大学都有,中国却没有一所大学建立,这就是古典学系。这源于一种不重视,法学系、医学系这些都有实用价值,所以要设立,这是十分功利的想法。进而他表示,国学也是一个源自民国的概念,已经很落后了,而且根本不适合本科教育。中国经典应该和西方经典放在一起,都进入古典学的范畴才相得益彰。

  当然他也表示,西方思想并不都值得阅读,如果非要划个下限的话就到福柯为止,之后便没什么新东西了,太阳底下无新事。

  汪晖:非西方地区的人文学科只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增长

  第一场讨论围绕“马克思与古典传统”展开。主持人、哲学学者张志扬说,中国和西方对于马克思有着各自不同的需要,西方是以用代体,中国是以体致用。他指出,在科技革命的浪潮之下,历史唯物主义已经发生了改变,无产者被科学技术取代成为第一生产力,由此马克思主义也逐步走向了科学主义。

  著名学者汪晖首先讲了他之前参加的一场非西方地区人文学者国际会议的见闻。他说在非西方地区,人文学科普遍处于衰落、边缘状态,其中只有中国大陆和台湾在增长,尽管深入内部都有它们各自的问题。

  他特别梳理出了中国学界关于经典的两个历史时期:一个是晚清,在那个西方全面冲击中国的大变局时代,章学诚、章太炎等人通过重返古典的方式实际上是要回到原初问题,借此重建世界观来应对当代问题;另一个是整理国故,从民国持续到50年代,文革中断,70年代末又重新开始,这是一种脉络的重寻,实际上也暗合了马克思主义将经典历史化。

  汪晖在发言中还提到,三十年代的社会大论战,无论是马列学者,还是国民党学者、托派、自由主义,所使用的工具都是历史唯物论,这是马克思与古典传统相联系的另一种表现。

  学者丁耘在紧接的发言中承接汪晖的话题,他说四十年代的时候,一流的学者都在尝试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如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学”已经不行了,到底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还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的人的问题?虽然如此,直到今天中国的政教秩序仍然是马克思主义,这就带来了“政教学”上的一种不平衡。

  若学者不再是读书人“悦”的价值也便失去

  第二场讨论以“中学源流与当今时代”为主题。

  学者干春松从新读经运动的角度提出了三个疑问:

  1.经典是否能继续塑造我们的生活?

  2.怎么迎接西学在中国形成的价值?

  3.为什么康有为会在这一轮新读经运动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内容?

  杨立华教授则从《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发,强调今天的学者如何成了纯粹的学术生产者,而不再是读书人,虽然不能说这种学术全无价值,但却缺少了“悦”的价值。

  学者吴增定则谈到今天是一个叫嚣创新最多的年代,却创新最少,原因就是没有根基。由此经典的意义不言而喻。

  香港有好学者但是少有好的学术活动

  “西学源流与当今时代”是第三场讨论的主题。主持人甘阳首先谈到讨论西学之于中国的意义在于寻找一面镜子。他说,香港有很多很好的学者,但是很少有好的学术活动,一个原因是作为殖民地,无论中学还是西学对于他们而言都好像是很正常的东西,但显然在西学与中国的关系上并非这样简单。

  学者王路在听取了廖申白、李猛、韩潮三位引言人的发言之后,结合感受特意谈了自己对于“经典与解释”丛书的想法,他说350种是一个庞大的体量,但这种体量不是单纯的数量,而是一个结构。实际上大学教育也是如此,学的不是几本书,而是建立起一个知识结构,这个结构具有着重要意义。

  “经典与解释”丛书简介:

  “经典与解释”丛书共分为三大系列:“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中国传统:经典与解释”和“经典与解释辑刊”。

  “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旨在推进汉语学界对西方思想大传统的深度理解,向有解释深度的细读方面迈进。选题除顾及诸多亟待填补的研究空白(包括一些经典著作的翻译)外,尤其注重选择思想大家和思想史家对经典的解读。“西方传统:经典与解释”大系列下又分为若干子系列,如柏拉图注疏集、卢梭注疏集、尼采注疏集、施特劳斯集、古今丛编、古典学丛编等等。 (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发布者资料
玉殿晗 查看详细资料 发送留言 加为好友 用户等级:高级会员 注册时间:1970-01-01 08:01 最后登录:2015-03-09 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