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祭地”移至新春 上午10时,在明清两朝专门用于祭祀的皇家音乐“中和韶乐”声中,身着明黄色龙袍的“皇帝”率文武百官、侍卫仪仗等200人左右,缓缓走上位于地坛的拜台,迎神、奠玉帛、进俎……反复行跪拜礼。 1990年,在文物专家的帮助下,经史学家的严格考证,地坛公园遵照乾隆帝祭拜程序,编排创作了大型仿清祭地表演。作为春节地坛庙会固定的保留节目,至今已经演出了24年,每年都会迎来成千上万的观众。 但您知道吗,其实明清时期的祭地仪式,并不是在春节期间进行,而是在每年6月份夏至这一节气时举行。祭地也并非像庙会上表演的那样持续半小时左右,而是足足要2个小时,在整个祭地过程中,盛装的皇帝需要跪拜70余次。 明清时期原本在夏至节气进行的祭地,是怎么变成春节地坛庙会上一保留节目的? 公园保卫摇身成了“皇帝” 过去,地坛可不是谁都能随便进的公园。建成于明朝嘉靖九年也就是公元1530年的地坛,是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祇神”的场所。每逢夏至这一天,明清两代的皇帝便会来到地坛进行皇家祭祀活动,企盼在帝王的统治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从公元1531年至1911年,先后有明清两代15位皇帝在此连续祭地长达381年。 1990年,为了恢复传统文化,地坛准备在夏至那一天搞一次祭地仪式。虽然夏至祭地、冬至祭天在中国已经进行了几百年,但是祭地到底是什么样,谁也说不清。 祭地首先是不是得有个人演皇帝?想到这,地坛公园立刻着手开始物色皇帝人选。满公园寻觅了一圈,33岁的地坛公园保卫齐学恩从众多“备选皇帝”中脱颖而出。1米78的个头儿,踢过球,学过模特,浓眉大眼——形象颇佳的齐学恩一举击败了其他对手,摇身当上了“皇帝”。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除了郑少秋演过皇帝,中国内地压根就没有人扮演过皇帝。估计我得是第一个,张铁林、张国立都在我后头。”在地坛公园管理处的会议室内,记者见到了如今已经58岁,但依然气质甚佳的“祭地皇帝”齐学恩。 一进公园管理处的大门,工作人员便跟齐学恩打招呼:“哎哟,皇上来了!” 齐学恩跟大家摆摆手,扭过头颇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演皇帝演了24年,都没人叫我大名了,连叫小名的都没有,所有人见着都叫我‘皇上’,家门口的街坊邻居、公园里的游客见着都叫‘皇上’,把我叫得跟公众人物明星似的,弄得我说话做事都得特别注意。” 1990年首套龙袍价值上万 皇帝祭地自然得穿龙袍。于是,齐学恩便来到位于珠市口的北京剧装厂定制演出服装。按照戏剧里的服装样式,北京剧装厂为齐学恩用绸子和缎子量身打造了一套机绣的金丝龙袍,一共包括龙袍、裤子、领子、披肩和鞋5件套。“第一套衣服最便宜,那也花了1万多块钱呢。那时候职工才挣几百块钱,多的也就一千多块。”24年里,齐学恩一共穿坏了4身龙袍,磨破了5双鞋。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一身固定的龙袍,不分冬款、夏款,总量10多斤。龙袍为了绣花,布料特别厚,夏天穿上捂得满身大汗;冬天又不抗风,即使里面套上厚毛衣、三保暖内衣,西北风一刮依然吹得透心凉。 “而且龙袍的料子不能水洗,每次用完只能喷上酒精,自己一点一点把污渍擦掉。”齐学恩说。 跟清史专家学跪拜 买华姿大宝学化妆 行头和人员都齐了,但祭地都有什么流程呢?连个参考的先例也没有。 齐学恩回忆,当时地坛公园请来了故宫博物院著名的清史专家朱家溍先生给他讲课,先从历史常识学起,“地坛为凤,每年夏至拜;天坛为龙,每年冬至拜”。从走姿、站姿、三拜九叩都要一点一点的学习。 想着觉得简单,但做起来可真不容易。“龙袍长啊,跪下去,再站起来,特别容易踩到袍子边,直接就能绊一跟头。”光穿着龙袍跪下去、站起来这个简单的动作,齐学恩就不知道练了多少次。终于,他总结出来,跪下再起来的时候,用脚尖用力点地,这样再站起来就不容易踩上龙袍摔倒。 除了学动作,还得学化妆。上台前,公园请来了专业的化妆老师为齐学恩化“戏装”。化妆老师一看到齐学恩,就不由得赞叹:“这皇上选的好,底板儿就好。” 每次老师来化妆,齐学恩都不错眼珠地盯着看,偷偷学。“请老师得花钱,贵啊,学会了自己化妆,能省多少钱啊。”几次实践下来,齐学恩成了化妆高手。在会议室里,他在自己脸上给记者演示,上台前化淡妆,打上粉底,这么轻轻拍,一点一点拍匀了;蘸点腮红,用手一点一点晕开;最后涂上口红。“那会我都去天坛那边买化妆品,买华姿、大宝,还得记着买卸妆油。现在我们卸妆也买大宝,省钱啊,欧莱雅的多贵啊。” 齐学恩还买来了大量与清朝皇帝有关的书籍回家研究。从康熙看起,雍正、乾隆、道光、光绪等等,只要写清朝皇帝的都看,电视剧里有演皇上的戏也集集不落,一边看还一边对着电视模仿皇上的动作。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