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网 - 关注中外最新动态!

更多文章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苏芩: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自己 读书不需要虚荣

苏芩:不是所有经典都适合自己 读书不需要虚荣

时间:2014-04-23 12:00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作者:王鹤瑾
苏芩:著名心理情感作家、“新女学”发起人,长期关注女性发展,为女人立言。

  

 

  著名情感心理作家、“新女学”发起人苏芩

  “读书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一个平复心情的过程。”著名情感心理作家、“新女学”发起人苏芩在繁忙的生活中,每天都会挤出时间读书,“临睡前,一定会读一些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书,对我而言,这是一种休息状态。”

  作为情感心理作家,苏芩除了阅读大量的心理学工具书,还喜欢读充满正能量的情感类小说,比如《八月照相馆》和《佐贺的超级阿嬷》,她坦言,“现在的生活压力太大了,需要读一些温暖人心的书。”

  “我喜欢按“三角形”路线读小说——先读开头,然后读结尾,最后再细细地品味中间的过程。”她说,她喜欢在“心里有底”的情况下读小说,“这样会更有吸引力,因为小说的结局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中间的过程和细节。”即使剧透了,她也常常感动于故事之中,甚至读完一遍又一遍。

  苏芩最爱读《红楼梦》,她已经记不清自己到底读了多少遍,但她依旧迷恋于其中的细节,爱不释手,“会给人一种‘先知’般的感觉,你看着那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绽放、却又无比清楚地知道她们转眼便会迅速枯萎,”她说,“读红楼会让人心的容量变大、人会更宽容,当开始懂得命运这回事儿,人会变得坦然、无畏。”

  “一本书如果只读一遍的话,对自己是没有价值的。”苏芩出门在外,随身必带两样东西:一本书和一些书签,当她看到经典的地方时,会将书签夹在其中作为记号,过段时间再翻看、复读。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便精,她说,“只有反复地读,才能将其中细微的奥妙挖掘出来,转化为自己的能量。”

  “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创作,作者所描写的只是生活的一面,而读者则是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丰富书中的内涵。”读者在不同的生活遭际中,对书中信息的领悟是不同的,苏芩颇有体会,“《朗读者》讲述的是一名德国少年和一名不识字的中年女子展开的一段忘年恋,但不久,女子不告而别。初读此书时,觉得女子因为要面子,不愿面对年纪的差距,因此而放弃爱情。”

  后来,随着苏芩心理学知识的厚积,也经历了更多世事,再读《朗读者》时,她的目光多了一份穿透力,去看透人物的微观心态,觉得女主人翁在乎的不是年龄问题,而是尊严问题,“她向往文化世界的美好,但她的这种向往越强烈,她对自己不识字的事实就越厌恶,这是同一种感情的两面性。这让她近乎疯狂地走上了一条维护、追求尊严的道路,为此不惜抛弃工作和爱她的人。

  “中国人其实对读书有一定的‘虚荣心’,觉得要读名著、读有名的书、读大家都读过的书,这才有面子。”但在苏芩看来,其实读书不必跟风,所读之书一定要适合自己,“现在畅销经典有很多,但未必每本都适合自己。如果带着完成任务般的心态去读,读完后会发现,本身并没有任何收获。”

  “多年前我曾经也办过不少此类蠢事,”苏芩坦言,“所以目前我只看自己感兴趣的书,其他的,不论是多么顶级的名著,如果不感兴趣,也没必要去浪费时间”。一本书,即便很多人都评价“好”,但如果不适合自己,对自己而言也未必能称为“好书”。“好书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一定要通过广泛地阅读才能与适合自己的书结缘。

(编辑:思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