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2月11日专电(记者 廖翊)“古籍普查重要发现暨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特展”近日在国家图书馆总馆与观众见面,展览向观众、读者免费开放。 记者从国图1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了解,此次展出的110件珍品从入选第四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1516部古籍文献中精选,极具代表性。 甲骨文作为重要出土文献首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在集中展示18件精品同时,配以拓片和内容丰富的展板,介绍甲骨的发现、释读、科学发掘等,让读者深入了解甲骨收藏、研究等情况。 多部名家稿本首次面世,有中国第一位驻外大使郭嵩焘所著、曾国藩批校的《〔光绪〕湘阴县志》稿本,有著名文学家蒲松龄的《鹤轩笔札》等,并同时展出多部名家稀世抄本。 民族古籍文献成为亮点,共展出入选第四批“名录”的9世纪至10世纪写本《般若波罗蜜多经》、元抄本《续密概论诠释》、清抄本《万年历表》等藏文古籍,以及托忒蒙古文抄本《江格尔击败残暴古日古木之章》等。 古籍普查新发现重要古籍的展出令人振奋,如明万历二十一年金陵胡承龙刻明重修本《本草纲目》为《本草纲目》祖本,西藏博物馆藏元至明第三帝师达玛巴拉大都刻本《释量论》充分说元、明朝中央与西藏地方政权的密切关系。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表示,由政府主持开展的国家级重要文化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2007年正式启动以来,我国古籍保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全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基本建立,古籍分级保护制度初步形成,全国古籍普查全面开展,古籍保护人才梯队日益壮大,古籍修复、保存条件显著改善,古籍保护相关标准和法规逐步完善,古籍保护工作逐渐走上科学化、规范化之路。 张志清介绍,我国现有收藏单位约2800家,包括私人藏家,许多珍贵藏品隐于民间私藏,探索并实现古籍保护从小众走向大众,尚有很长的路要走。 (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