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潘继凤在制作瑶族服饰(2014年7月3日摄,拼版图片)。 潘继凤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工序繁杂、耗费时间多,但是当地红瑶女还是一针一线地传承着这份民族遗产。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有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上图:在广西马山县弄拉屯,韦建廷领着队员给游客表演壮族会鼓(2016年11月6日摄);下左图:在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韦建廷在家里制作壮族会鼓用的牛皮鼓(2月17日摄);下右图:在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韦建廷在家里创作鼓谱(2月17日摄)(拼版图片)。 马山县壮族会鼓历史悠久,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群众性表演活动和竞赛项目,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壮族会鼓代表性传承人韦建廷,致力于壮族会鼓的传承,制作牛皮鼓、组建壮族会鼓队、培训壮族会鼓人员等等。
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邹玉特在扎炮龙(2016年2月16日摄,拼版图片)。 宾阳县舞炮龙历史悠久,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63岁的邹玉特先后荣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邹圩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颜长希在制作陶瓷产品(1月5日摄,拼版图片)。 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有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潘继凤在制作瑶族服饰(2014年7月3日摄,拼版图片)。 潘继凤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瑶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虽然工序繁杂、耗费时间多,但是当地红瑶女还是一针一线地传承着这份民族遗产。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有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上图:在广西马山县弄拉屯,韦建廷领着队员给游客表演壮族会鼓(2016年11月6日摄);下左图:在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韦建廷在家里制作壮族会鼓用的牛皮鼓(2月17日摄);下右图:在广西马山县白山镇大同村,韦建廷在家里创作鼓谱(2月17日摄)(拼版图片)。 马山县壮族会鼓历史悠久,最初的功能是驱鬼镇妖、外袭警报、祈求吉祥,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演变成群众性表演活动和竞赛项目,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多年来,壮族会鼓代表性传承人韦建廷,致力于壮族会鼓的传承,制作牛皮鼓、组建壮族会鼓队、培训壮族会鼓人员等等。
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邹玉特在扎炮龙(2016年2月16日摄,拼版图片)。 宾阳县舞炮龙历史悠久,宾阳炮龙节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年63岁的邹玉特先后荣获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广西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邹圩陶器制作技艺传承人颜长希在制作陶瓷产品(1月5日摄,拼版图片)。 广西宾阳县邹圩陶瓷制作已有200多年历史,制作时采用本地特有的红泥,工艺考究复杂,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有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上图: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安善小学,温桂元利用课余时间教小学生唱壮族三声部民歌;左下图: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温桂元展示自己获得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荣誉徽章;右下图: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温桂元整理壮族三声部民歌材料(2010年11月11日摄,拼版图片)。 被誉为民族音乐“活化石”的马山县壮族三声部民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技巧和风格迥异的民族唱法,展示了独有的艺术魅力和深刻内涵,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年85岁的温桂元老人是马山县古零镇安善村下安屯人,2009年6月荣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有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在广西宾阳县宾州镇,65岁的大罗毛笔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罗儒供在制作毛笔(4月21日摄,拼版图片)。 宾阳县大罗毛笔传统制作工艺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并被列入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支毛笔的制作从选料到完工,要历经120多道工序,罗儒供等当地毛笔制作艺人们,在狭窄的市场空间和低微的经济效益中坚守着,将传统的制作毛笔技艺代代相传。 6月10日是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在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背后,有一批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耐得住清贫与寂寞,默默地坚守着千百年的技艺,让我们的文化遗产之花历经岁月沧桑依然绚烂多彩。新华社记者 陆波岸 摄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