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16时许,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名工人在作业时不慎触电,倒在作业车上,没有意识,没有呼吸。幸运的是,四位医学生为工人进行急救:做心肺复苏、拨打120急救电话、跑到医学院大楼外取来自动体外除颤器(英文简称AED),成功挽救了工人的生命。 在深圳,AED助力抢救生命并不鲜见。一座城市与心脏骤停竞速,离不开越来越完善的AED布局、热心市民敢于出手急救以及为老百姓生命保驾护航的医疗急救体系,这也充分彰显了深圳这座文明城市应有的温度。 记者6月14日从深圳市急救中心获悉,深圳自2017年启动“公众电除颤计划”以来,截至6月12日,全市公众场所安装的AED已被使用168次、成功救治49人。今年,深圳将在重点场所增配3000台AED。 助力抢救49条生命 在深圳的地铁站、机场、体育场、住宅小区等地,墙上总会挂着一个方形小箱子——“急救神器”AED。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它可以诊断特定的心律失常,并且给予电击除颤,是可被非专业人员用于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傻瓜式”医疗设备。 这一个小箱子,可发挥大大的威力,可为突发心梗等疾病的市民争取黄金急救时间。 2017年起,深圳市开始在全市公共场所配置AED,并将该项目纳入深圳市政府民生重点工程,从立法和政策等层面给予全方位保障。截至2021年12月31日,深圳全市共有14158台AED,公共场所的AED已使用168次并成功助力抢救49人。这一组数字背后,是49个鲜活的生命,更是49个团圆的家庭。 42岁的刘先生就是这49名市民的其中一员。3月18日11时10分,福田区某小区的刘先生坐电梯准备下楼做核酸时,突发心跳骤停,生命垂危。关键时刻,小区居民、医护人员和志愿者接力抢救,有人做心肺复苏,有人拿来AED,为120救护车来临前赢得宝贵的抢救时间。死里逃生的刘先生说:“没想到,我奇迹般的活过来了!由衷感恩居住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好,身边的人素质都很高。” 据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AED屡次成功救人的背后,都有一些共同点,心脏骤停患者倒地后都有目击者,现场有人及时出手急救,市民现场使用AED抢救患者。 在公共场所配置AED,让心脏骤停患者能第一时间得到及时救治,也体现了深圳这座大爱之城的浓浓善意。今年,深圳将新增3000台AED,将主要配置在住宅小区、学校、新增的地铁站等。 AED填补120抵达前救援空窗期 近几年,心脏性猝死的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心脏骤停具有不可知性,约80%的猝死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等地。 在抢救猝死患者面前,为什么AED如此重要?据市急救中心主任周强介绍,对于突发心脏骤停的人来说,每延迟急救1分钟,成功率就下降10%,心脏停跳10分钟后,抢救的成功率几乎为0。然而,从患者倒地到等待120救护车抵达前,有一个黄金救援的空窗期。在这个空窗期,如能在1分钟内实施心肺复苏,并在3-5分钟内进行AED电击除颤,可使其存活率达到50%-70%。 从2017年起,市急救中心就开始摸索如何填补上这个空窗期。据介绍,市急救中心不断开展急救宣传、普及培训,让更多的市民学习急救知识,与此同时,在公共场所推动AED配置工作,让这种傻瓜式的急救设备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猝死院前救治十分重要。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急诊科范昭副主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专业院前急救人员到达前,第一目击者尽早的心肺复苏、拨打120呼救、及时使用AED除颤等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对提高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改善临床预后十分关键。 培训+立法让市民敢于出手急救 AED的配置至关重要,更重要的是改变公众的急救理念——敢于出手急救,敢于使用AED救人。 如何让更多的市民敢于出手急救?市急救中心给出探索答案:持续开展公众急救培训课程项目,不收取任何费用,输出“初级救护员”;在公共场所每配置一台AED,要对这台设备周边十人进行设备的使用培训,旨在让更多市民学会急救知识和使用AED。 市民出手急救有顾虑怎么办?据了解,《民法典》第184条明确:“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2018年10月1日实施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急救条例》也创新性提出了“现场紧急救护免责”的规定,给予施救者最切实的法律保障。“市民可以放心大胆出手参与急救,因为这是有法律保障的。”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了让市民更快找到身边的AED,市急救中心联合腾讯发布了覆盖全城、一键可查的深圳“AED地图”。打开“腾讯地图”或者微信小程序,在搜索栏中输入“AED导航”就会显示离你最近的几台AED,根据导航提示即可前往取出。 深圳在公众场所安装AED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示范效应,助力建设社会急救新体系。中国公众除颤“深圳模式”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的高度赞扬和肯定,并号召全国各大城市推广学习深圳经验和做法。 如果多一个人懂急救、会急救、敢急救,就有多一个人及时做心肺复苏、快速找到并使用身边的AED,心脏骤停患者就多一份获救的希望。“我呼吁市民积极参与到急救行动中来,让生活在深圳这座城市的市民有满满的安全感。”市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首席记者 罗莉琼) (编辑:思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