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记者 王志艳)浸润在唐诗宋词里的扬州,2500年来,文脉绵绵不绝。“手捧半亩方塘,鼻闻翰墨丹香,口诵经典佳句,啜饮源头活水。”理想中的风雅之城应该就是这般模样。 某种意义上,书店与一座城市的文化气质密不可分,在构建一方公共精神空间中,书店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2日,第六届江苏书展将落下帷幕。书展期间,记者实地走访了扬州独具风格的书店,管窥这座拥有得天独厚文化资源的历史名城,如何演绎现代的“精气神”。 公共服务普惠市民 24小时“不打烊”书房:扬州的“城市之光”
扬州虹桥坊24小时“城市书房”内景。新华网 王志艳 摄
扬州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新华网 王志艳 摄 推开街南书屋的大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身处游人如织、寸土寸金的东关文化街,却独有一份庭院深深、花木扶疏的宁静温馨,花香伴着书香,将门外的喧嚣隔断,让悠走到此处的游客不禁赞叹。这只是扬州5家24小时“不打烊”书房中的一个。 从东关街街南书屋,到广陵新城的红帆驿站、开发区维扬路、市文化馆,再到虹桥坊,地处区域核心地段的24小时书房成为新的扬州“精神地标”。 “我们舍得把城市最繁华、最漂亮、离老百姓最近的地方拿来建设城市书房,24小时免费开放,让阅读融入城市血脉里、融入市民生活中。扬州人既要有历史文化自信,更应有当代文化自觉。”扬州市委书记谢正义说。 记者在体量最大的开发区24小时城市书房看到,近300平方米的地方,干净明亮,藏书2万余册,书架上整齐码放着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历史军事、生活百科等各类图书。小朋友熟练的使用图书自助消毒机,自助借还书,一切井井有条。电子阅读区,市民还可以免费在电脑上看书、观影、上网。 90后的书房管理员翟一鸣说,入职不到一年,最大的感受是没想到遇见那么多爱书的市民,“夏天炎热,书房成了避暑胜地,尤其夜里来这里看书的人格外多。” 如果说24小时书房是为市民提供庇荫的繁茂枝桠,那么给予其支撑的树干和滋养的树根就是扬州图书馆。书房的图书配给、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等均由扬州图书馆负责。 扬州图书馆馆长朱军介绍,扬州近几年一直在推广“四位一体”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即以市图书馆为中心、流动图书馆、24小时自助图书馆(城市书房)和掌上图书馆共同组成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该体系还被列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项目创建资格名单,或为全国图书馆公共服务勾勒出新时代、新条件下的发展趋势和规律。 图书馆还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通过发放“全民阅读卡”、合作“电视图书馆”、举办朱自清读书节、扬图讲堂等品牌活动,让各类阅读推广深入人心。 “我们就是要为市民打造‘身边的图书馆’、‘无处不在的图书馆’,引领市民的阅读。”朱军说。 多方合作的文化样本 “最美书店”钟书阁进驻扬州:浓墨重彩的一笔
扬州钟书阁书店内景。(钟书阁供图)
扬州钟书阁书店内景。(钟书阁供图) 钟书阁的每一次亮相都是惊艳的,不负“最美书店”的盛名。江苏书展期间,发韧于申城的钟书阁全国第四家店正式落户扬州广陵区珍园时尚街。 “钟书阁裹挟着书的魅力翩然而至,为这个最善于出产浪漫传奇的城市又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开业前天,钟书阁在微信公号的开篇这样定位自己之于扬州的价值。 江南氤氲的水汽让扬州带着独特的水乡味道,初到扬州的钟书阁也和“水”结下不解之缘。漫步在店内,移步易景。设计上融入了扬州的古城元素和街景文化,书籍填充环形墙壁的阅读大厅,似隧道也似乌蓬船。而阅读休息区采取拱桥与河流的创意,利用各种拱形连接各个区域,用桥与水的关系构成独立又融合的镜像关系,构建起人与书籍的纽带。在灯光的映照下,可以真切感受到用建筑语言解构出的“水光潋滟”、“烟波浩渺”。 选书最能体现着一家书店的气质。记者注意到一进门的推荐台上多是杨绛和钱锺书的作品,其它几个主题推荐展台上主要是阿城、麦家、米兰·昆德拉、马尔克斯、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的书。 “书店有自己的坚持,选书的风格与定位偏重经典与严肃作品,有些所谓的畅销书并不在视野之内。”在选书问题上,钟书阁连锁部总经理贾岸明态度鲜明。 “八次进上海,请来钟书阁”,扬州广陵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戴红兵向记者介绍钟书阁的引进过程。一向“高冷”的钟书阁被扬州的诚意打动,经过三年的交流考察。“7月8日上午9点58分,钟书阁开业了。”戴红兵特意强调了这一个时间点,抑制不住的激动与兴奋不亚于迎接新生儿的降临。 (编辑:红云) |